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中国园区
 

2016年3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航创城打造“央企版”众创空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崔敏

参与某商会创业摇篮计划的导师学员探讨“双创”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月18日在各大媒体公布。《意见》不仅提出要在政策方面对众创空间加大力度扶持,同时也对众创空间的服务能力、发展方向、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原则和任务。

可以看出,众创空间成为创新创业浪潮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比如在中关村石景山园区中的中航创城,从外观上看,它和其他孵化器没有多大区别,但中航创城自2015年8月由中航国际发起设立以来,有关“央企也玩起众创空间”的说法,各种版本,时有翻新。

打造“宅企”模式

据了解,中航创城采用美国we work最新联合办公模式,集初创空间和共享创新社团于一体,打造由创业区域、互助社区、社交平台为一体的“宅企”模式众创空间。

“中航创城致力‘让创业变得简单’。”中航创城(北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涛告诉记者,他们始终寻找一切能够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项目,支持有梦想的年轻人,为移动互联、文化创意、节能环保、互联金融、智能硬件等新型领域的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基础营运、天使投资、融资创新组合金融服务,为入驻团队,提供各阶段接受融资辅导的优先权。

据介绍,除了5A级写字楼、独立办公空间、无偿使用的会议室和路演区域等场地优势,中航创城主要在资源、融资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主要依托中航国际的背景。

“中航创城开业半年来,服务入孵创业者200人次。”周文涛介绍,他们不但为成熟企业开通四板挂牌和三板上市等通道,还设立了雏鹰人才计划、海外归国人员创业支持资金、创业人员贷款优惠等,切实从创业者的角度出发,为创业者争取多重的实惠和帮助。

“黑马”出线

当然,中航创城在其半年的发展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是区位的劣势,中航创城大多数的合作伙伴、投资团队和指导老师都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创业者从石景山园到中关村大街在距离上很是不便。

另外,在36氪、3W咖啡、创业邦等老牌的众创空间林立,众创空间同质化严重和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中航创城如何做到黑马出线,才是重中之重。

周文涛表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航创城在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做到审核每一个创业团队,将创业失败风险降到最低。对创业团队的扶持,主要选在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等方面,为其争取更多的政府补助,配合政府,加快实现动力转换、方向转变,营造好态势。

“做好一个孵化器首先是品牌的塑造。”周文涛认为,任何一个团队、一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品牌内容和精神,当一个孵化器能够吸引众多创业者的目光,成为一个受到关注的品牌或者名片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就有了影响力,而这些影响力往往就能代表客户群体和利益。

紧跟政府引导,关注市场需要,事关众创空间的“身家性命”。

政府对市场的尊重表现在市场对政府的需求方面,因此孵化器也应当尊重创业者群体的需求。为此,中航创城将创业者心声积极反馈给政府,并坚持市场为导向,配合政府鼓励形式多样的创新产业,形成一定规模。

不管是什么来头的孵化器,必要的造势都不可少,因为任何企业或品牌,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通过线上、线下同时传播,搭建完善统一的宣传传播体制。因此,中航创城运用新媒体、自媒体的方式报道相关消息及活动,不断加大宣传量及力度,打响品牌。

“孵化器要想获得持久的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必不可少。”周文涛补充道,作为孵化器,只有认真了解、细致调查客户的需求,只有达到客户满意的、需要的服务,才能真正留住客户。

背靠大树好乘凉

央企玩起孵化器,比普通的众创空间在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是强大的技术资源,股东中航长力多年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和专家团队积累及中航集团专业的研发团队资源;合伙人团队丰富的智能硬件产品开发团队和靠谱的创业经验,都将给予创业者最好的技术指导和经验分享。

“中航创城的产品定位不应该是服务供应的搬用工,而是与服务供应的合作,通过丰富的供应资源,将产品组合研磨,打造企业成长的微路线。”周文涛告诉记者。

背靠大树好乘凉。背靠中航集团的中航创城,还享有优质的投资金融资源。

周文涛说:“我们深知创业投资的艰难和花钱如流水的高成本市场,所以中航创城联合诺信集团,为创业者开辟投资领域的同时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联动,为获得投资的企业和奋斗中的企业提供完善的金融支持方案。”

记者了解到,中航创城同时将中航集团现有高新技术与资源与企业分享对接,以实现技术的快速成果转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