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6年2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联网泡沫破灭, 烧钱战略走进死胡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沈闻涧

产业泡沫无处不在。不过,与其他产业相比,互联网行业的泡沫来得更凶猛,破灭的速度也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空间。从去年开始,不只中国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都在见证一轮互联网产业泡沫破灭潮,大量互联网企业开始陷入新的困境之中。大企业被迫继续做大做强,而中小企业则被迫收缩,一些创业型公司则面临着无钱可烧的尴尬。

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一大批互联网企业的股票出现了高达20%,甚至30%以上的跌幅。其中,在全球市场上被称为“FANG”的四家互联网巨头:Facebook(脸谱)、Amazon(亚马逊)、Netflix(网飞)和Google(谷歌),在中国市场上被称为“BAT”的三家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都面临着互联网泡沫破灭带来的业绩不确定性。

可以看到,造成当前互联网产业快速泡沫的动因并不复杂。一方面,是互联网产业发展时间短,发展迅速。传统产业和企业都经历长达30年、甚至50年的发展历程,才步入产业发展的黄金期和成熟期。而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产业发展不过20多年时间,中国互联网产业真正的发展期才有10多年时间。在这么短时间内,大量互联网企业遭遇“消化不良症状”实属正常。

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的崛起,就是打着颠覆传统产业玩法、模式和手段的旗号,站在传统产业和企业的对立面上,建立新的产业规则、商业模式和产业边界。这是一场从无到有的系统革命,需要建立从底层的产业边界到上层的产业模型,从商业伦理到最高层的产业方向和发展趋势等一系列布局。但是众多互联网企业只是忙于自身的快速做大做强,还没有资源和精力投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建设上。

更为重要的是,在互联网产业从欧美到中国的短短10多年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中国互联网企业采取的是单边模仿、复制、跟随的商业手段和操作策略,缺乏自身的独立价值判断和商业逻辑,就是典型的“拿来主义”,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下企业短期内的规模和平台做大,靠的是社会人口红利、政策红利以及时代驱动下的产业红利,而根本没有建立企业自身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由此,一旦产业发展进入新的拐点,行业发展遭遇新的轨道和瓶颈,行业泡沫便随之快速破灭。

过去几年,大量互联网企业,特别是创业型的互联网公司普遍的玩法,就是从来不考虑如何赚钱,而是靠典型的烧钱来营销和驱动,以打造生态圈的名义将“烧钱作为最大的商业模式”创新。在完成首次A轮融资之后,就开始进行B轮融资,B轮结束之后就进行C轮。最后就奔着上市融资赢得全体股民的投资。在一轮又一轮的融资过程中,很多互联网企业从来没有考虑如何快速赚到钱,而只是通过持续的烧钱战略来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这种模式,带来的最大结果就是让所有人都将互联网作为“淘金圣地”,都想打着互联网的旗号和创业者的身份到这个领域来进行短期投机。最终,导致大量的投机者与投资者鱼龙混杂,不仅造成了互联网行业一时的泡沫高涨,还误导了大量创业者,认为烧钱才是互联网的主流模式,认为不烧钱的项目就不是好项目,认为商业的创新与变革就是要“钱生钱”,而不是传统商业那样需要找到回归商业本质和市场轨道的经营和变革。

可以预见,在整个经济发展趋于平稳,市场竞争步入正轨时,互联网泡沫快速破灭,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都需要回归产业的本质和商业的根本进行创新与变革。那就是,任何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本质上都要解决降低行业交易成本、提高行业交易效率,缩短交易流程和时间,真正建立起企业与用户的直接沟通关系。而绝对不是一些互联网企业此前通过烧钱就能解决的,必须回归每个产业发展的根本特点和属性。

当然,这一轮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并非没有价值,这是任何一个产业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探路走向引路的必经之路和重要周期。特别是,可以让大量的互联网企业以新的思维和角度,来思考在新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发展模式和手段。同时在关注自身发展同时,还需要考虑关注外部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发展的轨道,避免因为资本遇冷而无法支撑互联网企业的持续发展,从而造成大量企业的生存困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