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中国园区
 

2016年2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园区“走出去”成绩良好问题也有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蕾

近年来,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成为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大平台。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园区“走出去”已经成为对外投资的一大亮点。

快速发展的背后,中国园区“走出去”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定位不明确、环境不适应等一些问题需要警惕。

园区开始“走出去”

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企业正在推进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达75个,分布在34个国家,共带动投资近180亿美元,吸引入区企业1141家,其中中资控股企业711家。

大部分园区都是近三到五年“走出去”的。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在亚非和拉美地区,个别发达地区也有,比如加拿大。

近年来,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日益艰巨,受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企业“走出去”的愿望也随之强烈,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随之加快。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投资合作,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这也成为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的新动能。

“从外因来看,2015年国际经济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努力实现经济复苏,国际产业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各国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意愿加强,对双方开展投资合作寄予厚望,对外投资合作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商务部研究院中国海外投资咨询中心副主任李志鹏表示,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平衡国际收支,规避贸易壁垒,使优势产能或富余产能大规模地转移出去。同时也为东道国提供税收,扩大就业,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等,实现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新契机

中国推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许多境外的经贸合作区都成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倡议也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认同和响应,与中国加强投资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

2015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快速增长,承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

中国政府在配套政策方面的支持,为园区“走出去”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据介绍,包括近期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建设”。境外合作园区正成为中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承接平台。

商务部还持续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实行备案为主的管理模式。积极搭建对外投资合作平台,积极与有关国家开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等,支持园区“走出去”的配套服务逐渐成熟。

准确预判东道国

分析人士指出,总体来看,中国设在境外的经贸合作园区目前整体还处于边走边摸索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从内部来说,如部分园区整体定位不明确,外部原因如东道国的社会信用、基础设施等软硬件不够完善、运转困难。

园区“走出去”之前,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只有做好预判,才能找到自己的优势。为此,专家分析指出,和东道国沟通、谈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遇到一些条件不够成熟的情况,前期和东道国谈好的政策可能个别无法兑现,不仅是社会信用差,配套设施也差,导致园区水、电、交通等跟不上,也会给园区带来困难。

此外,中国“走出去”的园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对国外的政策法律、语言文化不熟悉、不适应。园区的宣传不足,综合素质高的人员不够,也会造成园区招商不如人意。这些,都是中国园区“走出去”的过程中已经表现出的问题。

上述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境外投资合作区投资所在地大都为经济不太发达国家,东道国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制度环境、信用环境等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园区“走出去”要走好,离不开中国政府和东道国政府之间的协作。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