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6年1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产能过剩需要前瞻性创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雷振华

2016年伊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来到山西太钢集团和焦煤集团考察,指出当前要把去产能、促升级作为紧迫任务,痛下决心进行结构调整,既治标、又治本。可见对化解行业产能过剩,中央高层已着手辨证施治。

回头来看,盘踞在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化等八大产能过剩行业的大大小小成千过万家企业,既消耗了成千过万亿元的巨大金融资源,使众多创新型中小微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局面始终难以改观,又因这些企业自身不断丧失“造血功能”,更会无谓地消耗各类社会资源,成了需要依靠财经补贴度日的“寄生虫”。尤其是这些企业的大量存在,会迫使政府过多地考虑就业和社会稳定而默许其垂死挣扎,使得深化经济改革的政策“落不了地”。

一石激起千层浪。正如2015年开年李克强总理现身深圳华侨城“柴火创客空间”开启了一场“创客”头脑风暴一样,相信本次总理考察产能过剩企业同样会拉开全国去产能、促升级的崭新大幕。既然残酷的产能过剩现状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那么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毅力与狠心,最终化解产能过剩实现去产能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笔者认为,当务之急要站在全国一盘棋的战略高度,前瞻性做实如下创新:一是尽快创新出台与严格实施“全国统一‘去产能’规划与管理办法”,明确限定时间表,建立健全公开举报重奖机制,开展常态化的监管检查,严惩违反管理办法者,消除各种等、靠、要、躲、拖、偷行为,让去产能成为各级政府管理者的施政习惯,打造去产能促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力求去产能得以全面实施。

二是对长期依靠财政“输血”和金融“输液”过日子的产能过剩企业,要痛下重手,创新采用“刮骨疗毒”法,做到该破产的破产、该转让的转让、该拍卖的拍卖,杜绝其苟且残喘半死不活的生存带来更大危害。由此产生的下岗失业人员,则采取财政公益培训提高就业技能的办法促其重新就业;对于老弱病残不适宜培训人员,则通过买断工龄、财政代缴养老保险、解决居民低保等办法解决,从源头为去产能扫清障碍。

三是对于生产产品相似、相近、关联度高的产能过剩行业,要创新加快兼并、重组、整合力度,减少重复生产带来的产能过剩。做到在整合后关停其中缺乏产品竞争力的分公司,拍卖其资产所得用于补充新整合公司的科技研发与转型升级,增强新公司的市场竞争实力。在整合过程中,对被整合企业中的老弱病残人员,需要以财经扶持方式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减轻新公司的整合压力。

四是对产能过剩行业要创新开展实地全面摸底调研,区分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相关企业的实情。对能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深化产品深度开发带来高附加值的生产企业要不离不弃,给予有针对性重新帮扶,助其做精做细做出特色,以“老树花新枝”新变化赢得发展新机遇。反之,对没有发展空间和前景的行业与企业,则要采取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加速其破产,妥善安置其下岗失业人员,避免产能过剩企业占用经济资源以及影响国家的科学决策。

惟其如此,既敢于科学面对产能过剩,又有序加速创新推进去产能,更在去产能中分类施策、辨证施治、统筹落实,那么达成去产能促经济发展的良好夙愿定会早日实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