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6年1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补贴经济”造成的 繁荣与恶果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第一版)

责任机制的缺失是企业“骗补”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老百姓如果上了骗子的当,钱是从谁手里被骗走的,谁就得担这份责任。即使把“棺材本”都搭进去,这份损失也只能是自己扛。除担着金钱的损失外,还要被家人抱怨。要是金额巨大,很有可能被埋怨一生,甚至是被骗的人受不了家人的白眼,去寻死觅活了。

但国家的补贴款被骗,无论被骗钱的部门还是有关经手人,似乎都不用负什么责任。最后受损失的是国家,或者说是所有纳税人。而那些掌握着补贴发放权力的部门和个人,却依然享受着权力带来的荣耀和好处,并乐此不疲。如果换一种机制,钱是从谁手里被骗走的,谁就要把这个损失补上,那些热衷于发放补贴的部门,就会谨慎得多,甚至是发放补贴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提升中国企业在战略性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是诸多补贴项目设立的政策基础。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巨额的补贴只是把企业“惯馋了、养懒了”,非但没有达到培育优势企业的目的,与之相反,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补贴还产生了“劣币驱趋良币”的恶果。由于累计可达每辆车12万元的补贴,可以完全覆盖生产成本,对于“骗补”企业,等于一辆车卖多少钱就赚多少钱。大量低价新能源电动汽车冲击市场的结果是,那些投入巨额研发成本的正规厂商被挤出市场。

在中国还非常贫困的几十年前,动用“国家力量”完成重大项目建设,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并且也创造了“两弹一星”等科技奇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民间财富已经积累到“富可敌国”的程度。截至2014年末,中国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16万亿元。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资本完全有可能替代国家资本,成为战略性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

事实上,那些被市场看好的创新型企业,根本用不着国家“包养”。比如互联网企业中势头最强劲的百度、阿里、腾讯,都是被资本市场所发现的,并从资本市场获得了大量的投资。由社会资本所主导的“补贴经济”,非但不用国家劳神费力,企业为了抢夺市场,还会贴钱补偿消费者。滴滴和快的之间的补贴大战,就是典型的例子。中国出行市场巨大的空间,不但吸引了中国企业竞相“烧钱”,还招来外国企业凑热闹。作为滴滴和快的的竞争者,美国Uber(优步)公司2014年在中国市场投入高达20亿美元补贴。由于看好Uber的前景,中国投资者在2015年为其投资高达20亿美元。在其中国投资者中包括一些著名的中国公司,如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万科集团等。巨额补贴的结果是,Uber用9个月的时间把其市场份额从1%提高到35%。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像是导弹发射、卫星上天这样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一定是要动用国家力量,至少是要有国家补贴才行。但埃隆·马斯克这个美国人,却以一己之力第一次完成了人类回收火箭的梦想。

埃隆·马斯克同时是著名电动汽车特斯拉的创始人。和特斯拉带给他的周折一样,自2002年创立SpaceX公司以来,这个“劳民伤财”的项目至少两次让他几近破产。在经历了3次回收失败以后,他做到了美国国家航天局也不曾做到的事情。这个财大气粗的机构,仅2014年度就握有40亿美元的专属预算。

和特斯拉不同的是,猎鹰9号火箭的回收成功,不仅创造了一个科技奇迹,更是颠覆了人们对于“重大科技创新必须依赖国家投入”的固有认知。

在美国,“倾家荡产”追逐科技梦想的“疯子”,不仅是马斯克一个人。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页岩气革命”,就是一个叫乔治·米歇尔的老人发动的。从1981年到1997年间,米歇尔能源共投入2.5亿美元。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能源安全成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对于页岩气的开发,美国政府也尝试过给予直接帮助,包括税收抵免政策。但在1976—1992年的12年间,美国能源部的总投资也不过区区9200万美元。对米歇尔而言,他仅仅利用过美国天然气研究的地质情况调查报告,并且事后证明那个调研结果是错的。

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开发页岩气几乎是米歇尔一个人的战斗。在预见到页岩气具有良好的商业可靠性后,米歇尔开始“跑马圈地”占有页岩气资源。到2002年,82岁的米歇尔把他自己创立的能源公司卖掉,获得了35亿美元的财富。通过“页岩气革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第一大石油生产国。

“补贴经济”两种不同的模式,不仅产生了不同的经济结果,也导致企业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由国家主导的“补贴经济”,让一些企业家变成了“骗子”;而由社会资本主导的“补贴经济”,却让企业家首先成为社会福利的创造者。

企业家精神是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因素。重大科技创新需要的不仅是巨额资金的推动,更离不开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理想主义情怀。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大批像乔布斯、马斯克、米歇尔一样的企业家。从惦记着如何“骗补”到把创新当成梦想和荣耀,既需要中国企业家财富观念和精神境界的巨大转变;也需要经济制度做出适应时代的变革。现在,这个时机已经到来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