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7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7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1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挥党组织作用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喜亮 李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我们必须看到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作用被弱化。

国有企业依然存在着那么多的问题,其根本就在于党组织的作用被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一度出现了党员属地化管理、党组织从企业撤出来的杂音,虽然终究没有成为现实,对相当多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产生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作用,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艰巨任务。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大政绩就是确保党的方针、路线和战略部署得到坚决有效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对改革和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国有企业党组织负责执行实施。国有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的关键就是实现对“人”的管理,把党领导这个优势有效地转化为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更加巩固,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

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任重道远,必须在理论和实践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既要总结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又要研究当代企业范式,要充分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质,更要遵循企业健康发展的规律。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的治理不能简单地模仿和照搬其他企业的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视察的时候就讲,改革要对国有企业有制度自信。只有深入研究国有企业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才有可能实现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在路上。中国共产党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创立国有企业之初,就明确了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技术民主的原则;设立了党支部书记、经理和工会主席组成的“三人团”管理体制;到了延安以后,针对“三人团”体制存在的问题,研究确立了“工厂管理委员会”体制,此后又实行过“厂长负责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创造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体制,这个管理理念至今仍被一些西方国家的企业所推崇。改革开放以后,转换经营机制实行过承包制,直至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等等。综观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历史,“党政工”民主共治是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党的领导确保政治方向,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是发动机,职工积极参加管理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党的领导、经理人的作用和职工的积极性,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依然强调的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随着时代进步,面向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势在必行。公司制比工厂制企业可以吸纳更多的资本支持。公司制必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的活力、影响力、带动力和抗风险能力。解决工厂制“一把手”权利集中、个人决策问题,在政治上需要提高“一把手”党性修养——共产党从来都反对独断专行、主张集体民主领导;在体制设计上,需要合理界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责权利,并以法律和章程的形式固化。股东不同质是董事会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如果依然是同质出资人,董事会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国有企业实现法人治理,首先还是要坚持从严治党,即强化组织生活、提高党性修养,使各级各类经营管理人员恪尽职守、敬业图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第一,必须培育全新的文化,严肃法律规范;第二,必须实现出资人多元化,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实现民主制衡;第三,必须要把“党政工”民主共治的灵魂注入到法人治理结构之中。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