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1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冶集团: 足迹遍及90多个国家地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玲玲

王利博制图

近一年半来,“一带一路”已然成为中国经济与舆论报道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谈及“一带一路”以及“装备制造”,钢铁工业则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产业。

实际上,作为最早从事境外投资和工程承包的央企之一,中冶集团业务足迹遍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有业务往来,具有先发优势。在当前全球经济持续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冶集团紧抓“一带一路”战略,完美地实现了“逆势攀升、稳健发展”。

中冶“四梁八柱”

花开“一带一路”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国冶金建设“国家队”,近年来,中冶集团依托强大的冶金工程技术实力,实现了以工程总承包、国际产能合作、直接投资等方式带动中国装备大量走向海外,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中国钢铁产业及成套装备“走出去”的引领者和主力军。

据统计,2001—2014年间,中冶集团共承接对外钢铁类合同额132.4亿美元,平均带动了中国设备出口约45亿美元,约占合同额的34%;同时,基于钢铁生产的复杂工艺过程涉及较多的工业领域技术,带动了超过500家制造企业的产品出口。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一带一路”是我国继经济特区和加入WTO之后的“第三次改革开放”,之前两次主要是引进资本,而这一次则是资本走出去,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

因此,为了顺应大势,中冶集团在“一带一路”甫一提出,就紧随国家战略,形成了以“四梁八柱”为主体的综合业务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公路交通、大型综合场馆及标志性建筑、环境工程、主题公园等业务成为中冶集团新的优势和强项。

据中冶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进入2015年以来,中冶集团先后中标海外项目114个,合同额45.8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5%,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近日,中冶集团又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成功完成房地产开发、冶金建设、钢结构制作等多项重大工程,为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聚焦主业

中冶勇担“国家责任”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冶金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期”。

为了改变这一严峻的市场形势和发展困境,中冶集团聚焦主业,提出了“争做全球最大最强最优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的战略新定位,瞄准世界第一目标,力争通过3—5年时间,形成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集中打造高端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战略目标,中冶集团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强力推进内部资源整合和专业梯队划分,使科研设计类子企业、施工类子企业和装备制造类子企业互相结对子,集中优势,努力做到设计最优、施工最优、装备最优。同时组建技术研究院,主抓涉及全球冶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基础性和前瞻性的技术方向。

“目前中冶集团已经形成了以工艺设计为龙头,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为依托,工程项目管理和施工为手段的冶金全产业链集成整合优势,在钢铁冶金八大部位、19项工艺单元的核心技术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上述负责人自豪地表示。

“中冶集团在保增长过程中将三座大山的包袱卸下,向主业靠拢,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关键是调结构,转方式,自身调整,主动有为。”有国资专家指出,“中冶在‘一带一路’走出去方面,能够乘风破浪发挥‘国家队’主力军的作用,优化产能和装备走出去的经验,值得其他单位学习和借鉴”。

“依托冶金工程技术‘国家队’的实力,成为中国钢铁工业走向海外的‘引领者’、钢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主导者’,是中冶集团的核心目标”。上述负责人称,“下一步,中冶集团还要继续发力,积极布局‘一带一路’,引领中国冶金向外拓展、打造国际一流冶金建设运营服务的‘国家队队长’,不断扩大中央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