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天津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天津报道
 

2016年1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制造转型“智造” 乾丰科技创新服务公共交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林小峰

立体车库

近年来,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集体遇冷,传统低端制造业陷入薄利困局。在此背景下,诸多企业开始探索转型路径。曾经以水电项目、地铁工程作为主营业务的天津乾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也开始了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道路。公司践行科技创新和“互联网+”理念,自主研发了防腐蚀地铁盾构管片、公共自行车智能系统等国内首创前沿项目,不仅为公司发展开辟一片蓝海,更为公共交通建设提供了高科技服务。

防腐蚀地铁管片

国际领先

乾丰公司前身是一家以水电设备制造为主的企业,如今乾丰公司研发领域包括公共自行车、地铁钢管片、灌浆管、水利水电机组、工程数控电子板等项目,拥有40多项专利。

公司总经理王福兴介绍说,他们很早就想方设法走出传统机电设备制造的局限,谋求向高科技创新型、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目前,公司已经拥有数量可观的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和产品。公司已在天津东丽开发区、北辰开发区、静海开发区设立了研发实验基地和制造加工基地。最新的研发成果项目中,防腐蚀地铁管片、公共自行车智能系统不仅是国内首创,精工制造能力和核心技术含量均居国际领先水平。

沿海地区盐碱地质历来是困扰地铁施工的难题,退海地的地下土质含有氯离子,对于钢筋、水泥、管道具有腐蚀性。乾丰公司凭借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不断改进材料配比和制造工艺,最新研发出了不锈钢复合型钢管片以及混凝土复合型管片,提高地铁管片抗腐蚀能力,延长地铁设施使用寿命,提高了安全性和稳定性。管片质量和技术含量大幅提升的同时,工程造价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目前这项国内首创技术得到天津地铁工程专家的认可,具体合作研发和应用项目已经提上议程。

绿色智能服务软件

王福兴表示,由于一直做地铁项目,感触很深。大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需要合理利用空间资源,解决老百姓出行难题,因此公司开始涉足公共自行车领域,这也是公司研发投入最大、历时最长的项目。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自行车,乾丰致力于“互联网+”思维下的高科技智能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平台,利用公司原有的加工制造优势,结合网络通讯、计算机、智能芯片、工程数控电子板、IC卡交通管理、RFID身份识别等多项技术,研发出立体车库、移动车库、联排站点、智慧型自行车、手机APP等多功能设施。该项目已经获得20多项国内外专利资格认证,并且注册了商标品牌“元彤”,全部产品通过测试验收,随时可以投入使用。

据该公司工程师孟广斌介绍,通过市场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各城市的公共自行车普遍采用门禁技术、办卡租车等方式,站点之间卡和车的数量难以调控,给临时租车用户带来不便。为此,他们开发租车网站和手机APP系统,用户随时查询站点和车辆信息,通过电子地图导航位置。除了办卡刷卡租车外,还可以用手机刷二维码或输入密码租车,通过网银或手机APP钱包电子支付租金和押金。外地来访旅客也无需再办新卡,直接下载APP就能享受租车服务,从而突破用户和自行车数量上限,用户租车更省事更方便。这套系统将来可与地铁、公交、出租车等跨区域公共交通服务平台直接对接,实现无人值守、通租通还、合理调度和智能管理,真正解决群众“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立体车库移动联排

在公共自行车项目的硬件设施方面,本身就精于制造的乾丰公司更加“给力”。乾丰公司设计了三种停车方式:一种是安装智能停车桩柱联排罩棚;第二种是可折叠的移动联排,采用普通供电和太阳能充电结合方式,“一键收起、一键打开”,可供卡车装运,设置临时站点,满足大型会议、节庆活动、文体活动的租车需求;第三种是立体车库,直径8米圆形结构、平均占地面积仅0.14平方米,能存放近200辆车。

自行车立体停车库属用PLC控制系统,内部机械结构精巧,车辆抓取、提升、转动、推送整个过程实现机器人化操作。用户取车时刷卡或输入密码,车辆会自动弹出;还车时只需将车辆推进存车口,存取车等候时间不超过25秒,做到“一推就锁、一刷就走”,日常维护操作都非常简单。

立体停车库播放语音和文字提示,设置安全区域,无论是宠物、小孩,还是书包物品,都能感应到,保障存取车时的人员安全。还有视频监控、图像识别和故障自动报警等多功能。立体停车库只需地上4米半径的圆形面积,结构可根据实际需求定制为完全地下型、完全地上型,以及地上地下各占一半型、楼体附着型等。地上部分可配LED屏幕和广告位,设备采用积木式安装方式,节省空间,增加防盗系数,适用于城市繁华区、地铁站、公交站。目前,该项公共自行车项目获得有关高等院校和市政设计院专家的青睐,今年内有望在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东丽区等地正式投入使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