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手电商,倒逼钢铁业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东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6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其中去产能位列五大任务之首。新年伊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调研,选择了山西,重点仍然是去产能化。
对于曾经是中国经济支持产业的钢铁行业来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钢材实际消费量已进入负增长时代,整个行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的烦恼,企业利润也不甚理想。
产能过剩,业绩低迷,如何破局?企业家如何用可执行的方式来改变这一切?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翻看美国商业史,或许能为国内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素材。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制造业异常混乱。当时的宝洁公司也是实施“先生产再销售”的生产管理方式和营销方式,整个制造行业的流通链条类似集贸市场那样一层层批发流转下来。但是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情况发生了改变。随着凯马特、沃尔玛等大型零售企业的崛起,这些零售企业以顾客为导向,扮演着顾客代理人的角色,不断地击穿贸易链条,直达上游制造企业。更重要的不仅是价格的变化,而是沃尔玛等零售企业开始与上游制造企业展开基于消费数据为基础的战略合作,比如著名的“沃尔玛—宝洁”战略体,宝洁和沃尔玛通过计算机共享信息,可以监控沃尔玛的销售和库存数据,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反向制订自己的生产和发货计划,效率极大提高。
通过美国的商业史,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在庞大集中并稳定的零售环境下,制造业才可能大规模地获取消费者的数据,并以此来做研发和创新,以此来进行品牌的打造来引领消费。
在我国,也曾有类似的案例。比较成功的当属家电行业。但是十年前,家电行业也曾经历过从供不应求到产能过剩的过程。但随着苏宁、国美和近年来以京东为代表的自营电商的崛起,主流城市的家电消费环境基本完成了零售化的改造。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家电业摘掉了过去“大而不强”的帽子,中国家电品牌也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级品牌。
回到钢铁行业,当国内钢铁行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各家钢厂大多都忙于在各个钢材市场奔波,希望能够招揽到更多的代理商和寻找更多的客户去销售生产出的产品,去消化大量的库存。在这样生存还面临危机的环境下,钢铁企业创新研发能投入多少精力,转型升级的基础在哪里?钢铁行业能否复制家电业曾经的故事,中国能否从钢铁大国变为钢铁强国?答案是肯定的。
众所周知,电商是目前零售的最高级形式,代表着最先进的零售领域的生产力,也是“互联网+”的代表。中国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和相应的技术能力并不亚于美国,所以电商的出现给了中国工业制造行业一个难得的在较短时期内转型升级的机会,尤其在钢铁等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制造行业里。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国内钢铁电商风起云涌,目前数量约200多家。事实上,钢铁电商的出现,确实给钢铁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国内钢铁电商钢材销售了占重点企业总销量的22.3%。而上线仅三年的找钢网更是每天的交易量近20万吨,客单价为10万元左右,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钢铁零售体。随着交易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钢厂开始主动与找钢网进行基于数据层面的战略合作,美国商业史上著名的“沃尔玛—宝洁”战略体,而今在中国钢铁行业得以复制和重演。
此外,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提出,找钢网也已在布局中,
钢铁企业一方面通过钢铁电商迅速销售产品,另一方面则通过电商提供的工业消费者数据的支撑反向制订自己的生产和发货计划,真正实现了精益生产、降本增效、调整产品结构、销研产一体化的目标。可以说,“电商联手钢厂”、“互联网+钢铁”,钢厂的转型升级和相关的政策调整才有了真正可靠的抓手。进而达到通过钢铁电商形式来替代传统相对落后的贸易流通局面,用市场的机制化解产能过剩,达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
(作者系全联中小冶金企业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