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产业公司
 

2016年1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商推动钢铁业供给侧改革

对话央视前主播郎永淳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龙

从2015年9月2日最后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上,到2015年12月31日正式办完离职手续,年过不惑之年、学医出身的郎永淳再次选择跨界,进入钢铁领域。

“从2016年开始,我将加入钢铁电商找钢网,出任找钢网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郎永淳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在央视的20年,郎永淳自认为没有遗憾,用他的话讲,在央视他已经攀上了“珠穆朗玛峰”。人生的后半场,渴望攀登新的高峰。而产业互联网,正是他的方向。

作为他的好友,同样已经离职的央视前主持人赵普称,郎永淳本来就对互联网非常感兴趣,学习能力又很强,“进入电商圈子,我觉得一点不奇怪,他是我们圈里的互联网达人。他对互联网行业发展非常关注,也经常把一些互联网界的大咖请来台里讲课。”

为何选择互联网+传统行业

在外界看来,经济压力或许是郎永淳离职央视的理由。据媒体报道,2010年,其妻吴萍被查出罹患乳腺癌赴美治病,儿子面临留学,其背负巨大经济压力。

1月12日,一身深色装扮的郎永淳坐在了《中国企业报》记者的对面,家庭生活的压力并没有让这位44岁的中年人变得消沉,更多的是对即将进入新行业的坚定和努力。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他多次提及钢铁行业的一些数据,显然,对于进入钢铁电商领域,他做了不少案头工作。

“郎永淳妻子生病之后,他可能对人生的观念有了变化,因为挑战自我的心愿还没完成,现在就很珍惜时间了,因为过了50岁再去创业就非常难了。”赵普说。

郎永淳1989年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专业。毕业后,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学习。1995年进入央视,2011年9月开始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担任主播。

因其5年医学专业背景,外界猜测郎永淳或投向互联网医疗领域,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却选择了钢铁电商。事实上,当时互联网医疗、新兴媒体、传统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企业都向其抛出过橄榄枝。

在郎永淳看来,互联网一定会对各个传统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冲击。他因此判断,互联网对于最传统行业的改造,机会最大。

“钢铁今天卖到白菜价,对于互联网的电商平台来说是最合适、最好的机会,去用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来帮助传统行业提升效率和价值。”郎永淳告诉记者。

面对跨界带来的困难,郎永淳说:“一定要跟他们学习,像跟业务员一样,既然服务于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所有的环节都要跑遍。”

“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他既然能当新闻联播主持人,各方面非常过硬,对政策的理解,对政策的解读,他的层次和视角非常高。”找钢网创始人兼CEO王东这样评价郎永淳。

同样也已经离职,转行做投资人的央视前主持人张泉灵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他的互联网转型,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之前他曾对互联网行业有充分的学习。而且,央视的主持人对经济政策的把握和解读,更具有优势。”

供给侧改革:电商的反向推动作用

1月11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马国强成为新一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6年会长办公会期间,马国强表示,对钢铁行业来说,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产能调整到与需求相匹配,包括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

产能与需求的匹配,恰恰是钢铁电商正在做的事情。

郎永淳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就钢铁产业来说,在国家层面上已经非常清晰了,压产能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这样一个严酷的环境和局势之下,互联网企业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优势。

在郎永淳看来,“供给侧改革”这一年度热词,电商会在这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供给侧的改革是让现在的钢铁生产符合提出的要求:一个是去库存,一个是降产能。电商是没有疆域限制的,信息更加对称,更加快捷。

郎永淳表示,有了互联网与电商之后,一方面会让销售更加正常,效率会有所提高,因为供应链条变短成本也会降低,跨越的疆界也会更大;另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通过平台的反应更加精准,企业就会及时调整自己的结构,生产的精准性就有所提高。所以通过互联网这种跨疆域的销售,可能对去库存和降产能有一定的作用,但需要循序渐进。

“只有通过全产业链平台的打造,才有可能反向推动生产结构的调整、产品的优化、效率的提升,最后才能让环境保护落实到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中。”这是郎永淳对钢铁电商的思考所在。

就在郎永淳加入找钢网之后仅仅几天,找钢网就迎来了E轮融资,超过10亿元的融资额显示出资本和机构对于钢铁电商改造传统行业的看好。这也让郎永淳更坚定了进入这一领域的信心。

“听说小郎(郎永淳)去了一家钢铁电商创业企业,虽然之前他没做过钢铁行业,但我一点也不担心。”张泉灵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