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中国园区
 

2016年1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区整合势成经济发展新动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江金骐

杨清语制图

中国产业新区研究院在日前发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全国工业用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我国第三季度经济形势继续恶化,GDP增速创金融危机后的新低。由此推测,第四季度的工业生产、投资和出口等低迷状态难有大的改观。

经济下行压力虽然较大,但国土部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工业地价757元/平方米,环比增速却有所上升,同比增长率为3.48%。尤其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重点区域,工业地价同比都处于上涨区间。由此《报告》称,依托新区的产业企业,或迎来发展新机遇,以新区产业整合带动经济发展成为重要方向。

带动基础设施

福州新区、滇中新区和哈尔滨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刚刚成立的三个国家级新区。

“以新区产业整合带动经济发展成为重要方向。”园区专家赵弘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包括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等在内,中国目前有16个国家级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是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在进一步整合资源的基础上,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能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重庆两江新区与浦东新区相比是个“小字辈”,但与最年轻的哈尔滨新区相比,可称之为“大哥级别”。2016年1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两江新区,指出“重庆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两江新区和其他新区一样,注重发挥该区域的潜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同质化和产能过剩困局。比如,位于两江新区的渝万铁路、复盛客货运枢纽、渝万高速、寸滩长江大桥、水土嘉陵江大桥等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动建。

面对国内经济新常态,两江新区以固定资产投资为重点,加速项目建设,培育经济发展后劲。在诸多重点工程中,以江北国际机场、果园港二期、“三轨三路三桥”、轨道交通等项目成了建设重点。在公用基础设施方面,银盆污水处理厂、鱼嘴、龙兴、水土垃圾转运站已开工建设;联通、移动、太平洋、腾讯等数据中心已全面启动;社会公共设施方面,渝北图书馆、文化馆、社会福利中心养老院等公益项目已开工建设。2015年上半年,两江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63亿元,增长15%。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近18%,实现839亿元,有力带动经济发展。

不仅是国家级新区,其实地方园区建设对基础设施的带动作用同样不言而喻。义龙新区位处黔西南州,省内还有国家级的贵安新区,但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明显。新区自成立以来,抓住“特色产业,商贸引领,城镇一体”的功能示范性,利用中心辐射影响,带动全区及周边县市发展走向产业化。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义龙大道、东峰林大道、关兴大道”城市路网骨架建设,将全区各镇串为一体,为新区城乡建设一体化格局发挥重要作用。

辐射周边产业

新区除了以基础设施带动投资建设,对周边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无可替代。

还以义龙新区为例。义龙新区地处兴义市、兴仁县、安龙县三县市结合部,位于“兴兴安”半小时经济圈核心区。在空间规划上,义龙新区分生态文化旅游、农特产品加工及新兴产业聚集、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等6大功能区,围绕功能规划,着力打造8大产业集群。根据这一发展思路,义龙区注意发挥自身特色,促使经济形成特色化发展,并以品牌效应向四周辐射,引领带动其他地区跟进发展,形成规模性的产业化经济链。比如,新区内的德卧大水井村金银花特色产业,让周边县市的群众看到了石旮旯上也能长出钞票,在政府引领和群众示范下,周边逐渐形成了规模性的产业及产业发展链。目前新区所有乡镇都种植了金银花产业,总面积达到12万余亩,部分乡镇还成立了金银花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产业化发展。

此外,义龙新区实施“商贸活区”战略,在区域内以打造“新德龙现代商贸、仓储、物流园区”为中心,拓展了市场流通领域,扩大了内需消费,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比如,义龙新区龙的广镇商贸物流中心,将产业项目辐射到新桥、德卧等多个乡镇,商圈半径达20公里以上,辐射人口达30万人,商贸交易规模3亿元以上,带动了房地产业、商品物流贸易业、交通运输业等各种行业的快速兴起。

义龙新区尚且如此,两江新区的表现似乎更为抢眼。在两江新区,随着越来片区的“四纵四横一桥一隧”、鱼复片区的“五横六纵”、水土片区的“井”字路网等骨干道路的基本成型,新区区内互联互通水平大大提升,并融入全市和“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体系,有力地提升了新区的聚辐功能。沿线一大批新兴产业也因基础设施的完善而逐渐形成规模、产生效益。 (下转第十五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