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人文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人文生活
 

2016年1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一个时代致敬与告别

工业大搬迁,城市阵痛后的文化思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江雪

王利博制图

2015年12月28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承载了许多人青春记忆的杭州半山钢铁基地,正式“熄火”,全线关停。媒体人在题为《致敬“杭钢”致敬“杭钢”人》一文中写道:“杭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对所有“杭钢”人来说,这是个难舍的结局。

有专家说,“大搬迁,将是中国2016年的一个新景象。开启新工业时代,也将是中国重工业企业、企业家面对转变经济模式、建设新商业文明的新课题。”

当“惊叹号”

变为“传奇史诗”

2005年6月30日,具有80年辉煌历史的首钢动力高炉停产拆迁。成群结队的首钢人自发地涌向5号高炉旁,怀着悲壮的心情,做最后的告别。

时光穿越到2015年,此时的中国企业家已经都清楚了11月29日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的 新“全球性协议”。有近180个国家在此次会议之前就发布了“自愿减排计划”。

世界在快速应对变化,中国也必须跟上。

著名媒体人柴静拍摄、解说的“雾霾纪录片”以及《我们是什么人》在2015年获得了“超强震撼力”。一位研究者表示,“不仅给中国带来沉重的焦虑问号,也带来多个城市积极而快速的‘工厂大搬迁’行动。”

如诗人所言,“这个时代,必定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裹挟着合适的灵魂和思想,横空出世。”

首钢,之所以在2008年后,依然是中国工业企业的文化符号,不仅有首钢原董事长、总经理朱继民当年获得北京十大新闻人物时给出的“一个国家的决断、一个城市的阵痛、一个群体的未来、一个企业的转型,他义无反顾地扛起重任,为了一个梦想——北京2008”颁奖词;还有退休老工人冯俊士眼含热泪写下的《钢城恋》;更有“深深鞠躬三次、连着说三声‘拜托你们先搬迁的伙伴们,一定好好干,让后续队伍走得好’的第三钢厂党委书记岳文会的故事……”

2016年1月4日的首钢老工业基地,一本红色的《首钢大搬迁》辉耀着夕阳,向来往的参观者讲述着“辉煌的工业往事”。此时,曹妃甸“新首钢”已被称为“中国的蒂森克虏伯”屹立在冀东大地。

由此,行业人士在2015年12月31日总结:是中国钢铁人几十年对钢花、铁水的挚爱,成就了“中国钢企”的世纪传奇;今日转型的痛苦,或许可以再次成就凤凰涅槃的未来。

痛苦的世界

会因此变得更加惊艳

或许在公众看来,在城市频遭“雾霾红色警报”时,这一天应该早日到来。2015年9月的“阅兵蓝”绝对不只是北京人的期待,当中国都在为环境揪心的时刻,没有政府、企业、企业家可以理直气壮地袖手旁观。

2016年1月4日,当青岛网民感叹“当你知道要改变、必须改变,又不知朝向何处的时候,这痛苦世界,会为此惊艳吗”时,河南“相思之乡”的领导在北京一座大楼中与《中国企业报》记者陈诉“相思文化园区小镇的环境价值”。

1月6日,沈阳、哈尔滨市都相继举办了“国有企业振兴老工业基地”会议。“让水更干净、交通不再拥堵、天空更蓝、住得更舒心”成为大主题。

而青岛,按照政府规划,2015年12月1日就开始将青钢老厂区、青岛碱业、东风化工等企业全部关停。这并没有影响94户企业、3.8万工人在 “改善居民生活的需要”的警示中,从一张张图纸、一个个旧板报、一块块锈铁、一座座砖色的烟囱中找寻生命、事业、爱情的全部记忆。

正如当年书写《首钢大搬迁》的作家所言:“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阵痛和改变的行业、企业。而人类政府外部的进步,都是对死亡和漫漫长夜必然的过渡和挑战。”北京市一位城市规划师在记录了六棉纺织、红星化工厂、原青岛木工机械厂等7户企业整体转型后写道:“割舍中的痛苦,一定会渐渐融入城市新的大规划中,历史会记得。”

巴黎大会

已成为历史转折点

这个市场,需要巨大的革命!

2015年的中国,雾霾重重的日子里,谁不留恋阳光?谁不重视水源?“工业大搬迁”意味着很多传统企业、大工厂渐渐远离城市。

创业需要精神,守业需要精神,颠覆需要精神。

政治任务面前,钢铁、煤炭员工,需要大情怀。企业管理者们更是需要智慧去安抚所有的员工和自己。

当今,在鹤岗、双鸭山、鸡西市,“光荣过几十年”的百万名矿工并不情愿提起“当黑子的往事”。说起“是时代抛弃了自己,还是自己抛弃了时代”这样的哲学话题,他们抹着眼泪说,“真的是想不明白啊。”

当更多的城市人,期待那泪水可以化作城市天空的一抹蓝,以及白色鸽子的自由飞翔时,“那止不住的泪水,岂止是纪念永世不再来的火红青春?更有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一位外媒记者写到。

2015年12月的一天, “环保信念依然坚定”的山东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结束了“巴黎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以“堂吉诃德式的背影和精神”在北京接受了媒体采访并表示,“这个市场需要巨大的革命”。

2016年,正如首钢、杭钢、青岛化工的员工们,依然选择努力前行一样,黄鸣身上的企业家精神,也依然感动“酱紫子”话语风格的媒体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