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园区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园区调查
 

2016年1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雾霾倒逼园区治污模式生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少杰

引入社会资本的PPP模式被园区看好,以此打造园区污水处理体系

2016年元旦三天小长假,华北地区就连续迎来三个雾霾天。雾霾天气的频频来袭,不仅让诸多城市问题浮出水面,也让园区治污面临大考。

在接连遭遇雾霾袭扰后,一些地方纷纷打响环境保卫战,那些一度被贴上城市污染“重灾区”标签的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无疑面临着一次刮骨疗毒式的治污决战。

园区排污有“硬伤”

“雾霾,不仅让一座城市烦恼,更让无数个经开区纠结不已。”近日,河北保定市某县经开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连续雾霾的出现,加速了城市治理经开区污染的步伐,但是,面临着地上地下的双重挑战,目前经开区所承受的压力远超以往。

对坊间传言称经开区是城市污染“重灾区”、“高发区”等说法,该负责人并不认可,不过,经他调研过的大部分经开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污染隐患。”

这位负责人的说法,在一定意义上算是老调重弹。因为稍加梳理大家就会发现,仅仅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里,有关经开发区污染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

2015年6月份,一则网料再次打破了河北沧州某县,因数年前被曝环境污染而誓言今后无污染的定律。据反映称,因该县开发区部分企业的违法排污,导致附近一条河流水质变色变质。有知情者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该县开发区曾执着于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却忽略了对治污基础设施建设的补位。数年前,曾公开宣布将为园区化工、加工企业配套建设的污染水处理厂至今仍停留在纸面上。

目前,入驻该县经开区的绝大多数企业,排污渠道只能依赖当初建区时,埋在地下常规设计的雨水管道,以此接入县城日处污能力有限的污水处理厂。知情者还表示,经开区缺失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在沧州市下辖的10余个县(市)级开发区中并不鲜见。

值得一提的是,日益加剧的污染隐患和严重缺失的治污配套设施,在全国经开区中也是一种通病。

在河北保定市环保局,一位长期值守“12306”环保投诉热线的工作人员也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证实,近年来,群众反映经开区企业污染的呼声始终居高不下,尤其是没有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的经开区污染处于投诉高发状态。

雾霾的“功劳”

同样是雾霾,它带给人们积极的一面。比如前文所述官员,以他的话说,雾霾的出现,加速了城市推进经开区治污步伐。目前,这种意识在部分经开区几成共识。

有资料显示,北京经开区自2015年8月份以来,在举全区之力开展空气质量保障工作。通过强化督察检查,升级保障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为空气质量保障工作营造更好的舆论氛围。

时隔4个月,北京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再次响起,开发区迅速召开空气重污染应对部署会,要求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期间,经开区环保局共组成10个检查组,包括8个监察执法组和2个督查组,重点对辖区企业、餐饮单位、汽修、工地、机动车等空气重污染应急措施情况进行现场检查。

时下虽是数九寒天,但在距北京向南约300公里处的山东德州运河经开区内,则呈现企业一派忙碌景象。一些企业为完成全面控制污染源、强化工艺废气治理而展开的新一轮节能减排建设正酣。

据了解,该区属当地老工业基地,重污染企业多,污染物排放强度大,仅脱硝任务一项就占到德州全市的72%。为确保全区空气质量尽快好转,2015年,该区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完善调度推进机制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采取控大引小的办法,抓紧治污牛鼻子。

除此之外,已有不少经开区纷纷启动雾霾应急预案。将重点改造、新建辖区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和地下雨污管网建设列为重头戏来抓。

为切实治理好工业园区的污水排放,四川省青神县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于2015年初在该县经开区内启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项目。

据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期工程污水处理量为1500立方米/天,将有效处理园区内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避免污水及污染物直接流入岷江水域。同时,大大提高该县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对于改造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优化投资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初步统计,河北沧州、湖北十堰、安徽蚌埠、辽宁台安、江苏南通、湖南张家界、江苏响水、福建漳州等地经开区陆续进入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的实施阶段。

园区发展“梗阻”

随着各地经开区污水治理的短板被陆续揭开,经开区对地下雨污分流管网的改造建设,许多地方都排上当地的议事日程。

去年7月份,山东武城县经开区(运河路至水兴路)雨污管网建设施工工程中标公示。这将意味着,不久的将来,该县经开区将全面实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流排放,将彻底缓解该县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转压力,提高对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能力。在此之前,广东中山火炬经开区也已实施了雨污分流的地下管网建设,目前已投入使用,有效提高了该区对污水处理能力。

采访中还发现,在治污浪潮空前高涨背景下,有的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却难觅兴奋踪影,流露出的表情为纠结并困惑着。

据了解,出现上述现象的以县级经开区居多,他们虽然也在为试图改造地上地下排污设施而尝试着各种努力,但苦于资金、技术等因素压力倍显力不从心。

以县市级经开区为例。无论是在园区地上建一个相当级别的污水处理厂,还是完成对地下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动辄投资数百万甚至数亿元,完全依靠县级财政支付或已不现实。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中,按照现有的经济水平,县级政府除了保住“吃饭”财政外,基本上无力再做大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即便是已经付诸实施的在建项目,也都出现延期交工现象。

“巨大资金缺口已成为经开区推进治污进程中最大阻碍。”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新建和在建的经开区治污项目,大多是采取PPP或BOT等政企合作模式推进实施。

由于治污项目大多属于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的公益型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不到投资商的关注,造成县级经开区在推出相关项目招商中,时常出现招不到商的尴尬局面。这一处境如同前文所述沧州某县经开区一样,建了数年的污水处理厂至今却仍停留在纸上。

即便是促成合作共建污水处理或地下管网建设工程,但由于PPP、BOT模式本身存在潜在风险隐患,让不少在建治污项目,长期处于半拉子状态。

有资料显示,早在3年前,北方A县经开区通过BOT模式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如今已成为“半死不活”的烂尾工程。虽然,该项目进度已近收尾阶段,并且施工现场仍有少数留守工人在看护,但工程自停工后就再没有复工迹象。

据现场留守工人在电话里透露,由于该工程投资方与当地政府及园区管委会在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分歧,后来又传出资金链条断裂,导致即将竣工的污水处理厂沦为“半拉子工程”,至今无复工迹象。

同样是在北方,因生产工艺遭遇到技术瓶颈,致使建成多年的污水处理厂出现搁浅的还有不少。据了解,因技术环节卡壳,直接导致某县一个建成多年的污水处理厂成为摆设。期间,偶尔会因城市污水亟待处理而被迫开启,但因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工艺,存在一定的设计缺陷及技术不足,直接将处理未达标的污水直接外排它处,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隐患。由此可见,对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经开区而言,即便是“上下都重视”,工作难度照样很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