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6年1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野蛮生长无以为继, 电商须重构商业模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沈闻涧

近日,来自360大数据对2015年“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的实时数据监控采集显示:在全部参与促销的750万件商品中,有52.99%出现了事先提价、当天降价的情况。少数商品甚至提价高达200%以上。与近两个月内的历史低价相比,“双十一”当天的促销价格中有53.6%的商品实际上是上涨的,实质性下调的只有34.6%。

这一监测数据,只是从一个侧面揭开了最近十多年以来,电商产业在中国市场野蛮式发展与成长的“冰山一角”。在短短10年内,借助互联网浪潮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政策红利、产业红利以及人口红利,电商产业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面对过去30多年以来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只是提供单纯的线下购买、服务固定、商品价格固定等一系列商品和服务,阿里淘宝、京东商城为代表的电商企业以更便宜的价格、更方便的购物方式以及更快捷的物流配送,获得了颇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力,从而以短短10多年时间走完了欧美发达国家电商30多年的成长道路。

由此也给中国电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隐藏和冲击。其中让消费者抱怨最多的便是“唯价格论”:长期以来,以超便宜的低价格作为吸引消费者的最大噱头。但是在大量的超低价格商品背后,却是线上商品与线下商品相比,存在着大量的“偷工减料”和“假冒伪劣”产品。这一行为不仅没有成功改造传统产业,反而打破了30多年以来线下实体零售产业形成的良好商业竞争秩序。

同时从电商的运营者和参与者角度来看,都正在遭遇“成长的青春期烦恼”。其中,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不再是一个新兴的互联网产业,不能再以年轻的名义继续犯错误,而是必须要快速走向成熟、发展蜕变,并构建新的商业竞争力和模式。同时,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在互联网电商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的参与者们并未获得相应的可持续回报。大品牌大企业没有赚到钱,只是赚到了人气;而众多的中小品牌和企业则已经身陷困境。

这些软肋、短板以及参与者的运营初衷,对于一个想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而言,打击是致命的。发展与成长的天花板很快就出现在电商行业,这也给当前这一新兴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并让更多的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意识到:电商不是无所不能的,电商必须要改变过去的运营体系和发展模式,与线下实体店融合发展并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全新生活体验场景,不是传统产业被电商改造,而是传统产业利用电商手段实现了自我蜕变升级。

当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整个电商运营的相关领军企业开始更多地摆脱过去“以我为主、独立发展”的模式和体系。一个属于中国电商产业2.0发展新时代的大幕已经全面拉开。特别是,电商产业开始从过去PC端的阶段性购物,到手机客户端的随时随地购物,倒逼着电商企业们必须要跳出单边的线下运营体系,从过去的天上飞寻找落地平台。

对于所有电商企业来说,都必须要经历一场“从野蛮式发展走向精细化管理运营”的蜕变和颠覆,必须要放弃低价格竞争向高价值服务转变,必须要重新回归商业竞争的原点和初心,抛弃线上发展的自我优越感,谋求与传统零售商业体系的对接,去电商化真正步入体验化发展的新轨道之中,真正以服务来赢得市场、用户的尊重。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