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混血”探索 3岁先研院怎样长成?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2015年11月25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研院”)召开了一个项目论证会,这些来自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科研人员和企业精英虽然在各自的单位都担负着重要工作,但同时在先研院也是各管一方的干员,有的还是先研院的高管和核心科研专家。先研院技术开发部部长潘学文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能形成如此管理团队和科研骨干,都是独特体制下塑造出的创新体系。”
不一样的运行模式
2012年7月,为进一步破除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挖掘科技创新的“富矿”,按照“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体制,中科大先研院,这个集合中国科学院、中科大、安徽省和合肥市四方强力支持建设的创新平台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无编制、无预算、无级别”的“三无单位”,既不是大学,也不是孵化器,更不是产业园,而是介乎于企业、大学和产业园之间的“混合体”。这种“混合体”可以打破政、产、学、研原先“各拉各车”的现状,以一种全新的机制体制,打破创新之路的层层壁垒。
潘学文说,阻碍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是专家、学者不能与市场直接对接,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问题,更专注于研究,而疏于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另一方面是不具备融入市场的能力。
先研院推行“双主体”建设运行模式,边建设边运行。潘学文就是来自合肥市科技局的一名副局级干部,编制和工资待遇依然在市里,市里把他派到先研院参与管理,就是发挥其能够打通政府等社会资源有关环节的优势,参与类似建设、协调沟通政府等工作,让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与资金、市场衔接起来。合肥市先后从科技局、财政局等部门先后派出7人参与管理运行,发挥了独特作用,得到科大科研工作者的认可。
潘学文说,从中科大派来的管理人员了解专家学者的想法,知道精通科研项目的运行方式和实现路径,他们的编制和工资待遇也留在学校,而这些管理者的目的就是把专家、学者的诉求以最快的速度与政府派来的管理者进行沟通,形成较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科研方面的问题由校方派来的管理者解决,是政府等外围环境的问题就由政府派来的管理者协调解决,从根本上解决了“各拉各车”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双主体”建设运行模式。
意想不到的成效
目前,先研院被认定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中心2家;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开发省级新产品1项,申请专利71项,其中发明专利为6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制定和参与制定标准8项。
作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对技术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分析、加工和技术集成、二次开发,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培训、技术产权交易、技术投融资等服务,利用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或网络受托承担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及统计等活动,已签订横向技术合同80项,合同金额5719万元。累计成立各类创新单元35家,孵化企业120家,注册资本金近6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5816.4万元、拉动产业投资近2亿元。开发的新产品近60项,新增销售收入2.58亿元、利税1784万元。
安徽芯核防务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芯核防务”),其董事长姚冰是来自安徽军工集团的技术专家,国家“115”团队的领军人物,在特种传感器研究开发上获得了重要成果,为了使这一成果尽快转化,以姚冰为核心的科研团队最终看上了先研院这一平台,并与中科大火灾学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共同成立了特种传感器研发实验室,为了提高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姚兵等科研骨干以技术入股,与投资商组建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
聚集人才并培养人才
合肥阿巴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阿巴赛”),是一个不及30人的高科技型企业,他们所从事的领域是3D打印技术教育和3D打印软硬件开发。在3D打印软件开发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创始人和技术核心人物是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利刚。
先研院3D技术教育与研发中心副主任、阿巴赛运营总监王国君说:“阿巴赛所研究开发的领域就是3D技术的软件部分,这是一个需要汇集很多人才智慧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而先研院的体制和机制是吸引人才的最好平台,目前聚集在企业的都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生、硕士生,他们在这里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阿巴赛的目标就是要做世界3D技术的微软。”
他说,阿巴赛看中的不仅是先研院的科技转化综合平台,更看重这里的人才集聚能力,虽然目前企业还不到30名员工,可这些都是全国、甚至是世界上研究3D技术的精英,特别是“三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不仅在专业研究上有学术界顶尖导师指导,而且在如何进行企业化运行,如何与市场对接,如何利用研究成果实现创业等方面得到企业导师和创业导师的引领、指导,这种吸引力是很多有理想和抱负的博士生、硕士生难以拒绝的。在2015年全国科技创新创业总决赛中,阿巴赛3D技术一路过关斩将,获全国总决赛第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