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制造业升级 中德企业间流淌着幸福时光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凌林
王利博制图 |
作为“一带一路”的两端国家,中德两国正因“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持续推进而愈加亲密。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自提出以来,便得到了德国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德国是首批加入亚投行的国家之一,也是欧洲范围内率先表态支持亚投行的国家。不久前,德向亚投行提供45亿美元成为全球第四大股东。
统计显示,目前有超过5000家德国公司在中国注册,中国企业在德投资存量资金超过20亿欧元。
汉堡港的三分之一
2015年11月9日下午,德国汉堡市第一市长奥拉夫·朔尔茨率政府和商务代表团抵达北京,开启在中国为期一周的访问,而此行的目的就是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德合作。
汉堡是世界上著名的港口城市,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欧洲终点之一。
据了解,汉堡港年吞吐量约为1000万标准箱,其中三分之一是来自或运往中国的货物,并且目前已有500多家中资企业在这里落户,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从事与贸易和海运相关的业务,包括中国远洋集团、中国船级社、中国外运集团以及中国海运集团等。除了海运,还有“郑欧”、“哈欧”、“合新欧”等多趟国际货运班列开往汉堡。
朔尔茨表示,“汉堡是欧洲波罗的海区域以及通往中东欧的货运枢纽。汉堡港对‘新丝绸之路’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位于德国鲁尔区的杜伊斯堡是“一带一路”规划的重要一端。自2011年重庆到杜伊斯堡的“渝新欧”班列开通后,已经让这座老工业城市的经济焕发出新活力。
现在每周有4到5班国际班列往返于这两座城市之间。火车将中国生产的机械、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等运送到杜伊斯堡,并将德国生产的汽车零部件等工业制成品运回中国。
中国与欧洲之间陆路通道的打通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企业将产品出口至欧洲市场。 据了解,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渐铺开,连接中国和欧洲的8条国际铁路去年共开行中欧班列308列,较2013年增长285%。其中,中国和西欧之间已经开通的3条联运班列中,有2条通往德国的杜伊斯堡和汉堡。
据统计,每天往返中国和欧盟的15亿美元商品中,近三分之一属于中德。每周70多个航班连接两国10多个城市。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使中德两国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双边贸易额屡创新高。目前,中德双边贸易额相当于中英、中法、中意三国贸易额的总和,德国对中国的投资额也领先于其他国家。
同时,投资德国的中国企业也日益增多。杜伊斯堡所在的北威州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最集中的地区,有超过800家企业落户此地。
2014年数据表明,中国以190个投资项目,超过美国(168个)、日本(130个),一跃成为德国最大的海外投资来源国。最吸引中国公司的产业包括电子产品、半导体、机械设备制造、建筑 等。中国投资基本集中在能够同时加强中德两国公司和产业发展的领域,欠发达的德国东部地区正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中国资本新的掘金地,中国最大的液体食品无菌包装卷材供应商纷美包装有限公司的第一家海外工厂就坐落在萨安州的哈勒市。
4.0+2025
显然,作为亚欧两大经济增长极的中国和德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仅是为两国商贸与流通产业的合作带来新契机,中德两国在新领域的合作也将就此拓展。
专家指出,中德同为制造业和出口大国,经济互补性较为突出,通过中国市场和德国技术的结合、中国速度(效率)和德国质量的联手以及“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的整合对接,探索彼此合作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充分发挥两国经济合作潜力,加强利益的契合点,共同打造高水平的中德合作共赢关系。
2014年10月,中德共同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
2015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时,两国宣布,将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共同推动新工业革命和业态。
德国是传统制造业强国,研发投入及产品质量全球领先,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3.0,大部分企业都处在向4.0发展的阶段;通过工业4.0战略,德国意图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德国装备制造业建成世界领先的供应商。
中国制造业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德国、日本等传统制造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为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施要点在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
(下转第三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