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股权投资时代 企业如何应对“野蛮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第一版)

“资产荒”的另一个词意就是“钱多”。“股灾”的发生,在让股市短期内丧失投资价值的同时,也让股市对于资金的“蓄洪”作用荡然无存。从“股灾”后的7月初开始,在巨大的“钱流”推动下,以保险业资金为代表的各路资金就频频举牌上市公司,显露出“炒企业”的苗头。统计数据显示,仅从7月初至8月20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两市就有近50家公司经历了股权甚至是控制权的变动,其密度史无前例。

事实上,如果“宝能系”购买的不是万科,如果万科的董事长不是王石,这场股权大战也许就不会那么有看点。中国的企业家也就很难经历一场印象深刻的公司治理教育。但是,在“野蛮人”争夺公司控制权已经从个案变成普遍现象的时候,并没有哪个上市公司能够置身事外。因此,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一下这场“控制权大战”的利弊,应当是非常有必要、有价值的。

先从坏的方面说:

对于万科而言,最坏的结果当然不是王石和原班管理层被夺权,也不是曾经“卖菜炸油条娶秘书”的“宝能系”老板姚振华控制了万科,而是万科由一家好公司变成了一家差公司。

首先,万科之所以成为全球最大的房地产公司,最重要的不是资本的力量,而是王石的企业家精神和其公司治理能力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万科的企业文化和职业经理人班底,才是其核心竞争力。

第二,尽管不能以恶意来猜测“宝能系”控股万科的目的,但“宝能系”急于快速“赚钱”的压力,却可能使其更倾向于获得短期效益,因而伤害到万科的长远利益。为买到万科24.26%的股份,“宝能系”可谓花费了“血本”。这其中包括:约400亿元的资金,2—3倍的杠杆,多达3层的股权质押,利用银行理财产品的高额利息,30多亿元的劣后级资金(承担理财产品兜底风险)。在一个不乏大股东把上市公司当成“提款机”、掏空上市公司的市场上,显然是要对这样的风险进行防范。

第三,内部控制权的争夺可能会使公司陷入动荡。平安信托控股上海家化的案例就是一个教训:2011年11月,平安信托旗下投资公司以51.09亿元成功获得上海家化100%股权。其后,原董事长葛文耀、总经理王茁先后被“下课”。在“内斗”中,上海家化的营收增幅和利润增幅大幅度下滑,股价也跌去了大半。这样的结果,必然殃及中小股东和股民的利益。

当然,也会有好的方面:

首先,“宝能系”的大量买入,大幅提高了万科的市值,让实体企业变得更值钱。从炒房、炒股、炒钱到“炒企业”的示范效应,会让更多的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当优秀企业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为资本献媚和争夺对象的时候,企业家把企业做好的愿望显然会更加强烈。同时,由于大量资金注入到优势企业中,马太效应的结果会让优质企业变得更强,能够更轻易地干掉劣质企业,减少常规竞争中“两败俱伤”式的消耗。从而让实体经济以更少的代价实现升级。

其次,“恶意”收购案例的增加,有助于中国企业增加公司治理经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几乎每经历一个资本市场上典型事件,中国企业都会有一个成长。比如,在新浪反击盛大的收购案中,很多中国企业第一次听到了“毒丸计划”这个词。再比如,在阿里巴巴上市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学到了创始团队如何以较少的股份取得更大的控制权。不难看出,王石之所以在这场控制权之争中应对无措,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原来并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公司章程中也没有设计相应的对策。作为世界经济擂台上的后来者,中国企业必然会是在血淋淋的教训中逐渐成长为最优秀的选手。

“资产荒”的出现,既是中国经济中的新课题,也表明流动性已经出现严重过剩。由于包括像王石这样的优秀企业家都缺乏应对“资本进攻”的经验和能力,流动性泛滥可能带来的“炒企业”风潮一旦在短期内集中出现,势必会对实体企业构成威胁和冲击。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根基,优秀上市公司代表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这个阵脚不能乱。

在当前情势下,针对由于“钱多”引发的“资产荒”,可以采取“截流”和“分流”两种对策。所谓“截流”,就是要控制流动性的过快增长,这就意味着央行必须关紧闸门。所谓“分流”,就是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股权投资创造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引导资本进行海外投资。当然,从长期出发,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赚钱”的渠道和领域,才是治理“资产荒”的治本之道。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