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股权投资时代 企业如何应对“野蛮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2015年末的资本市场,激烈的股权争夺战让人紧张得仿佛透不过气来。

就在“宝能系”一再买入万科股票,争夺万科控制权的大戏上演正酣之时,格力电器也遭到机构专用席位的“抢购”,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一时间被挤出十大股东之列。这可能是一个巧合,但更大的可能是一个必然——在当前出现严重“资产荒”的背景下,炒房不赚钱了,炒矿不赚钱了,炒股也不赚钱了。于是,找不到赚钱门路的资本们开始盯上上市公司,转向“炒企业”了。

对于曾经被资本冷落的实体经济来说,这既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终于受到资本的青睐,优质企业未来会“不差钱”,好企业可以借力资本把坏企业踢出局。坏消息是,这群闯入实体经济的“野蛮人”,如果只是抱着“赚一把”的心态,很可能会不按规矩出牌,把那些原本优秀的企业搞坏。

从“钱荒”到“资产荒”,是中国经济中出现的本质性变化。

“资产荒”的第一个表现是,原来被企业视为“财神爷”的银行,忽然发现已经找不到合规的贷款对象,开始有钱贷不出去了。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0月、11月连续两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下滑,其中10月新增贷款仅为5136亿元,远低于市场此前7000亿元的预期,也较9月1.05万亿元的规模环比下降51%。并且有分析称,就这数字也还是靠票据充规模,如果扣除表内票据,一般贷款的增量只有3120亿元,创年内新低,也是2009年以来的次低点,仅高于2014年7月。接下来的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089亿元,再度低于市场预期。

“资产荒”的第二个表现是,高回报率金融产品几乎已经不见踪影,大量的民间资金找不到出口,转向境外寻求理财渠道。收益仅在4%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还有收益率仅为3%左右的“宝宝”类产品,因为跑不过贬值的速度,实在是让老百姓心有不甘。在经历“股灾”之后,还让人觉得相对靠谱的高收益产品,也就只有固定收益的信托类产品了。尽管其年化收益率从原来的10%左右,一下子下跌到8%甚至更低的水平,但却出现了从没有过的“秒杀”行情。

在国内找不到赚钱门路的资金,只好转向国外去碰运气。于是,只要是像样的国家和城市,差不多都会有中国“炒房团”的身影。据房产咨询公司CBRE估算,2014年中国买家在全球买房花了400亿—500亿美元。全美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报告显示,在截至2015年3月底的过去一年里,中国买家在美国房地产上支出了286亿美元,同比增长30%。巨大的“中国需求”,令一些欧美城市核心地段的房价大幅上涨。以致于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城市,紧急出台了“针对外国人的限购令”。

“资产荒”的第三个表现是,高收益投资产品接连“出事”,没有人知道哪家金融机构可以信任,潜在金融风险似乎已经无处不在。比如,涉及近22万投资者、涉案金额高达430亿元的“泛亚事件”,已经令人触目惊心。但与涉及整体兑付规模接近700亿元“e租宝”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e租宝”涉嫌采用线下传销的方式设下庞氏骗局,其员工多达10万人,仅在央视等媒体投放的广告就超过1亿元。收益高得让人眼馋的互联网P2P理财产品,更是金融风险的高发地带。据零壹财经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30日,有线上业务的3464家P2P借贷平台中,正常运营的仅有1876家,仅11月份新增问题平台的数量就有58家。

信托行业也是险情不断,一旦“刚性兑付”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被推倒,违约事件将会大面积出现。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信托行业风险项目有506个,比上季度末增加56个;风险项目规模达到10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51%。由于信托业“重仓”的涉房、涉矿、涉钢等领域资产大幅缩水,无力还债企业数量急速增加,“刚性兑付”的压力全部扛在信托公司身上。这让整个信托行业不堪重负,打破“刚兑”是大概率事件。

一向被视为会由政府兜底的国有融资平台,也陷入违约风波。其中,仅河北省最大的国有担保公司——河北融投控股所担保的项目,就牵连多家金融机构甚至民间借贷,有可能造成的不良资产达数百亿元。由于其不能履行代偿责任,十余家金融机构只好以“找你爸”的形式,联名上书河北省省委书记、省长,寻找解决方案。但截至2015年9月底,仍有14家券商、基金子公司的54只资管计划涉及河北融投,规模合计达62.24亿元。

(下转第二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