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建凯:石油流通领域急需“新秩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汪晓东
邸建凯 |
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走低给国内行业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在产能过剩,消费量不足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石油流通领域究竟该如何转型?在石油流通领域“新常态”背景下,供求关系发生根本转变,流通企业面临哪些转型发展?企业又该如何应对?为此,《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石油流通协会会长邸建凯。
《中国企业报》:2014年下半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在此背景下,石油流通领域未来有哪些“新常态”?
邸建凯:目前,国际油价为40美元/桶,但有迹象表明,价格仍有下行可能,甚至有分析认为,油价会下跌至20美元/桶,其中原因很多。在此背景下,国内石油流通行业同时面临产能过剩、消费量稍显力不从心的压力。当期国家经济发展放缓, 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成为大思路。在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石油流通行业也面临产能过剩、消费增量不足、供求矛盾突出、经营压力加大的行业“新常态”。从资源供应面看,国际原油市场可能继续保持低迷,国内成品油市场资源过剩;从市场需求面看,世界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中,复苏动力不足,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预计2015年GDP增幅仍维持在6.9%左右,国内成品油消费增长继续维持在2.5%的较低水平。石油市场将改变以往的产业结构,形成石油流通领域的“新格局”。
《中国企业报》:石油流通领域“新常态”背景下,供求关系发生根本转变,流通企业面临哪些转型发展?
邸建凯:石油资源过剩,需求动力不足,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流通环节减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石油流通行业传统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已经逐步被打破,成品油流通环节的连锁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自动化管理的先进技术大幅度提升,现代零售模式发展迅速。这对石油流通企业的硬件经营设施和软件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用现代物流技术,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建立符合市场需要、高效便捷的新型物流配送体系将是每个经营者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国企业报》:石油市场供大于求,如何看待目前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邸建凯:供不应求的时代已经过去,低水平、大规模、拼数量的扩张模式已难以为继,流通企业必须通过转型和调整,适应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市场环境和成本条件的变化,使企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面临着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大课题。一些企业已经着眼于开拓海外市场。
《中国企业报》: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石油流通的“新格局”,企业将如何应对?
邸建凯:随着石油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为石油流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改革开放是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的最大“红利”,是行业协调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原油进口与加工资质的逐步放开,原油期货的推出使得石油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为石油流通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市场空间。
“新格局”带来市场新转变。“新常态”下的石油流通市场,迫使石油流通企业不断整合行业资源,突出终端市场优势,新的格局加剧企业间的合作共赢。同样“新格局”激发新思维。随着新的营销理念、新的网络技术、新的电商体验和新兴业务的不断渗透,逐步形成多业态的商业服务新模式。
《中国企业报》:“新常态”规则下,未来石油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邸建凯: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国际国内石油市场进入一种“新常态”。2014年6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出五点要求。一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二是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三是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四是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五是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总书记的要求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行业协会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所以,未来,石油流通企业只有适应新常态,引领新格局,开创新思维,探索新模式,才能找到新的效益增长点,走上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