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园区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园区产业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创园”东北扎寨 重塑老工业基地雄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少杰

文化创意产业挺进东北

“40亿,只为打造一园区。”有消息称,近日,辽宁沈阳欲在下辖棋盘山地区,斥资40亿元建设目前东北最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该园区分两期开发建设。建成后将引入音乐艺术场所、高端书店、咖啡店等极具特色的文化辅助项目,同时为突出棋盘山地区的满族特色,规划有满族文化项目。此外,该园区还将建设配套有商业街区、运动品牌旗舰店、观光工厂、儿童游乐场等项目。

有当地政府官员表示,这些项目引进后,不仅使沈阳棋盘山地区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还将会吸引广大消费者到此进行文化与商业消费。将为沈抚新城加快成为宜居、宜商、宜游、宜业的生态新城打下坚实基础。

在此之前,辽宁省朝阳市政府与中信集团就共同合作开发北票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据了解,由中信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在3—5年内将北票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建成东北最大、全国闻名、世界知名的玛瑙及古生物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及景区。

更有迹象表明,东北另一超大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于一年前落户大连并开工建设。据悉,同样号称东北地区占地最大、投资最大、景观最宏伟的文化创意产业主题园区——东方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园区在大连金石滩开园。

按照当时统计,该园区已签约进驻的包括艺术创作、动漫影视、学院实训及工业设计的艺术家和机构共32家。项目动态投资5000万元,当年签约艺术家和机构150家,实现交易额2亿元,直接带动就业1000人,拉动相关产业3倍增长。

相比之下,辽宁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精准发力的是大项目和大园区。不过,处在齐头并进状态下的另外两省:黑龙江和吉林,则实现了多点布局,呈现遍地开发花之势,以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向前发展。

据统计,仅在吉林长春市,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8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包括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关东文化园、知和国际动漫产业园在内,目前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园区现已集聚动漫游戏、新媒体、创意设计、软件及服务外包、金融投资、教育培训等行业企业近300家,园区内的文化企业有吉林动漫集团、吉林铭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领域创意集团、炉意坊、锦湖软件等,并孵化出吉亚星空、孜夫影视、尺五天文化、易软科技、鹿石科技等一批优秀小微文化科技企业。

同样呈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布局多点发力的黑龙江,通过对部分县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与打造,也在积极朝着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资源有效聚集、市场统一开放的文化创意产业大格局迈进。

12月16日,北京利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永国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核心是,通过创造混合、开放的文化地标,激发当地城市活力。马永国分析认为,一个发展相对成熟的文化园区要同时具有集聚度高、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管理运营规范、运营效益显著等特点。

“政策”与“市场”之手共振

那么,对于固守传统老工业基地的东北经济,近年发展缘何会对文化创意产业如此青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又会否成为转型新抓手?

“目前,东三省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的阶段性繁荣,主要是‘政策之手’与‘市场之手’共振结果。”在马永国看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东北迅速扎堆建设,背后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并且起着主导作用。此外,在振兴东北经济契机中,转型已成为众房企应对市场之变的唯一出路,而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为代表的产业地产开发则又被房地产界视为突围的“稻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注定东北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高地。

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东三省纷纷将政策之手从幕后推至台前。以吉林为例。近年来,吉林省不断出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提升的措施,部署省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东北亚文化交流合作工作,培育了骨干文化企业,扶持了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了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并从金融、科技和旅游领域保障了该省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

自从去年以来,吉林省不断完善和提升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尤其是金融服务网点要做到向该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延伸。按照要求,各银行机构将进一步扩大文化企业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将营业网点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等延伸。针对文化企业特点,简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有条件的银行机构要为中小文化企业开办“一站式”金融服务,探索灵活高效的贷款审批模式。

不难发现,系列扶持和振兴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在东三省比比皆是。近年来,在政策助推下,三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各地区新形成了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骨干文化企业,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当地区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三省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文化强省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在东北得到迅猛发展的另一关键因素是“市场”原动力的释放。有东三省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从规划到开发,俨然是按照兴办经济开发区的模式,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吸引市内外的艺术家、文化产品经营者和文化中介组织等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向园区集聚。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振兴东北经济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马永国分析认为,在此背景下,包括东北一些房地产商转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地产)在内通过投资释放文化产园区所承载的产业创新,不失为东北探索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路径。

有迹可循的是,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作为吉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近年来的发展一直立足于吉林省当地资源进行转型和升级。首先,吉林省的支柱产业是农业,园区鼓励创意企业打开思路,使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如通过互联网开通线上线下服务网站、发展创意农庄,使农业通过园区的包装设计开拓新的市场。这样的发展思路使得园区众多设计企业有了新方向,开始进行农产品的包装研发设计,市场伸向了农业市场,包括粮食、酒。有的企业申请了自己的知识专利产权,形成一条与农业相结合的产业链。其次,吉林省也是汽车制造重地,近年来由于汽车销量增速放缓,市场面临转型,汽车衍生品的开发在园区成了热门。再次,以吉林动画学院为依托的园区内动漫产业,因学院开始向影视传媒行业转型发展而开始了影视方面的探索。

转型倒逼园区自破瓶颈

当下,对正处于负重爬坡阶段的东北经济而言,三省间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的遍地开花能否成为撬动振兴东北经济的突破口?园区转型发展前景会否大好一片?

就东三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呈现出的遍地开花之势,曾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称,同区域间过快、过猛发展建设单一产业园区,势必陷入因诸多弊端所引发的产业通病。尤其是,东北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提质增效转变期间,园区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显露。

虽然东三省间有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成为当地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的“助推器”,但大部分园区在大跃进式发展下,文化创意产业的泡沫已经开始显现,潜在的风险正在积聚。如有的园区有空间无平台,缺乏适应文化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有的园区有建设无管理,尚无高效的运营模式;有的园区有集聚无协作,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甚至还有的园区有名无实,空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名头,实无文化内涵,与现阶段产业发展要求不适应。

对此,有沈阳某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方相关负责人在电话里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证实,上述产业通病中所列举的诸多不利因素,几乎被三省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所囊括。甚至当地过度开发建设导致新园区滋生出更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矛盾。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在东三省发展已相对成气候,但多数园区建设步伐始终停留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之初水准阶段,各种隐忧自然会相伴左右。一方面是有以文化园区为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一方面是以集聚为名,但是没有平台意识和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则是以产业链为名,却缺乏上下游的企业支撑。种种情况,正如吉林省长春市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副主任孟剑所说:“从实践总结发现,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普遍存在的状况可以概括为‘三多三少’,即物理集聚多,化学反应少;物业收入多,服务收入少;成本导向多,市场导向少。”

“东三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与园区相对应的文化消费和产品链条目前在东北远未形成。更直白地说,东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已不缺,缺的是接地气的文化供求市场。在东北,既看不见文化类的消费需求,更看不到文化产品的衍生,这就出现明显的产业发展失调。任何产业园都离不开创造、生产、传播与消费。”马永国说。

有业内人士也表示,产业园区不是企业的集聚,如果随便弄一些企业装满园区,园区就成了大杂烩,反而不利于发展。它应该是生产要素的组合,打造相关企业与生产要素的集群,才能形成上下游企业间互动的产业生态。

不过,即便是弊端丛生和面临诸多挑战,文化创意产业在东北的兴起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沈阳市正在沈北新区打造“沈阳123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积极推进着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试验区建设。该区已经提出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力争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0家,动漫制作3万分钟,实现产值200亿元,建成东北最大、辐射东北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对此,有当地官员表示信心满满。

黑龙江东方天地婚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云飞也曾豪放地称,通过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园,力争两年运作上市的计划。据了解,该公司斥资4亿元打造的黑龙江东方天地婚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有别于传统的婚庆服务,是将零散的婚庆业态聚集整合,将链条产业效应最大化,做“一站式”体验型服务和综合服务平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