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第24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化工回暖VS乙烯高产

朱宏林下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丁国明 通讯员 张彦昌 于华 庞莉莉

11月27日早晨,齐鲁石化烯烃厂副厂长朱宏林一到厂里,就赶紧跑到生产调度室查看生产日报。这个月能否实现平均乙烯小时产量100吨,让他牵肠挂肚。

增产乙烯,是今年齐鲁石化打好经济效益翻身仗的重要保证。截至目前,在集团公司各大乙烯产量排名中,齐鲁石化80万吨乙烯装置仅居镇海炼化、茂名石化两套100万吨乙烯装置之后,增产乙烯成效显著。

“生产如排兵布阵,只要 筹划得当就能满盘皆活”

齐鲁石化化工效益曾持续低迷,今年市场转暖,化工产品利润较好。作为“打个喷嚏,齐鲁石化就要感冒”的乙烯装置,能否高产稳产并带动化工全链条效应,事关齐鲁石化能否打赢效益翻身仗。为此,该公司给烯烃厂下达生产指标:乙烯小时产量保持100吨并成为常态。

“对80万吨规模的齐鲁石化乙烯装置来说,峰值产量稳定十天半个月都有难度,更别说常态了。”烯烃厂干部员工这样说。

一边是“效益翻身”的期盼,一边是亟待破解的诸多难题,作为乙烯生产分管领导,朱宏林“必须打好这个前阵!”

他心里一直琢磨:在运裂解炉13台,近10种原料,增产乙烯不但要充分挖掘炉子潜力,还要确保长周期运行,还得最大限度优化原料,三者缺一不可。

确保满负荷运行,关键是解决轻烃投入问题。轻烃质优价廉,增加投入比例,不仅需要充足物资,还要求装置有足够的消化能力,而朱宏林面对的难题正是有米下不了锅。齐鲁石化乙烯15台裂解炉中有5台轻烃炉,但由于储存能力和汽化能力不足,长期以来只有三四台运行,且运行周期短,两三个月就要切炉检修。朱宏林组织人员攻关,一面对设备进行技术革新,解决“锅”的问题;一面提出“巧用乙烷球罐调整轻烃库存”思路,解决了原料存储问题,最终实现4台轻烃炉同时长周期运行目标。

核心问题解决之后,守护裂解炉26年的朱宏林大胆尝试:一边指导技术人员根据原料情况及时组织裂解炉切换,让“粗粮、细粮”分别得到最大限度消化;一边大胆实施“5+5+3”模式,即5台石脑油炉、5台轻烃炉和3台尾油炉运行模式,投油负荷超出设计负荷5%—7%,使得每台裂解炉的裂解能力发挥到极致。在多台裂解炉突破传统运行模式的情况下,5号、6号、10号裂解炉分别以136天、116天和137天的运行周期刷新历史纪录,轻烃裂解炉平均运行周期达到100天。

裂解车间主任房炳昌说:“朱厂长心里有盘棋,有他在,我们心里就有底。”

“难题不敢去碰,

就永远解决不了”

今年,市场上柴油销售不旺,齐鲁炼油板块加氢裂化尾油库存急剧增加,给公司生产带来压力。增加乙烯装置尾油投入量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且能大幅降低乙烯成本。

一举两得的措施却让朱宏林陷入沉思——裂解尾油是堵在他心头14年的一个“结”。

裂解1号炉原设计是一台尾油炉,自从2001年改造以来,一直无法顺利投用加氢裂化尾油原料,运行两三天势必出现堵塞炉管现象,多次试验均不成功。有人说:“这台炉子怕是中了魔咒吧!”停炉检修会影响乙烯产量,容不得试验,因此裂解1号炉成为14年间无人敢碰的“结”。而当时,朱宏林任裂解车间生产副主任。

这一次,“老大难”再次摆上桌面,怎么办?

有人建议道: “朱厂长,这个问题根本解决不了,咱别费工夫了。”有人劝他:“这件事做不好,会惹笑话的,还会落埋怨。”

慎重思考后,朱宏林说:“难题不敢去碰,就永远解决不了。既然理论设计上可以加工尾油,就一定能行!大家放心大胆去干,出了问题我负责!”

在他的带领下,大家精心分析原料指标,仔细研究1号炉工艺参数,经过一系列优化,终于将加氢裂化尾油成功投入1号炉裂解。10月,1号炉加工尾油6.5万吨,占原料投入总量的27.39%,创乙烯装置投入加氢裂化尾油的历史新高,既保持了乙烯装置高产,又维护了公司的生产优化大局。

14年的“心结”终于解开,朱宏林心情舒畅。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