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园区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园区调查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杜绝园区土地闲置 须标本兼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少杰

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和土地审计风暴余波未平的双重考验,山西毅然作出的开发区扩区之举,虽对未来经济影响暂无可圈可点之处,但这无疑已向外界释放出自强的无限张力和新常态下的敢于担当。在业界普遍看来,此次有开发区扩区被获准,推进过程已不再是简单地走程序、走形式,而是在严格制度与科学规划引领下稳步推进。相信,当地会充分发挥好自身示范性强和影响面大的优势,从开发区中来,到扩区中去,以示范带头作用提振当前经济和引领园区产业、土地健康发展,力争为众开发区提供有益的正能量的样本,以怀揣扩区的良知造福社会,努力形成合力促和谐的生动局面,共同推动园区经济企稳向上发展。

或许,山西对开发区扩区谋划已久。有知情者透露称,山西欲对开发区扩区审批开闸的前奏在今年年初开始显现,彼时就已传出有关部门正着手为开发区扩区完善和修改设计更为科学严谨的准入门槛传言,直至数月后传闻变为现实。据了解,今年5月份,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升级扩区和退出管理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一被指定向为开发区扩区量身打造的政策制度的出炉,让当地众开发区看到了扩区风向和标准。

经梳理发现,该“通知”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别开发区各自为扩区所需的准入门槛。其中,省级开发区扩区申请是建立在原批准规划面积已基本开发完毕,产业链延伸和配套需要新的发展空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明显;扩区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符合省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符合环境生态、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对于连续3年(含3年)内未按要求参与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支持其扩区申请。此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申请扩区的,应当符合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应当具备的经济规模、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等条件和指标要求。显然,此次开发区扩区,让诸如对山西“拍脑门”决策、冒进之举的传闻与猜测不攻自破。

作为“通知”中确立为开发区主管部门的山西省商务厅,自近期发布山西太原等地开发区获准扩区消息以来,始终伴随着来自业界对扩区会加剧土地违规、闲置规模的担忧,虽然此次扩区势必将严格遵循“通知”中的土地集约、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区域平衡等原则,但现实中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治理土地闲置已刻不容缓。

就山西而言,目前该省仍有少数开发区存在土地出让两年以上却仍未动工的闲置现象。仅太原民营经济开发区在集中开展的闲置土地核查、清理工作中,已清查出7宗闲置土地。除此之外,山西晋中、临汾、运城、朔州等地开发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闲置现象。更有媒体报道称,早在10余年前,因土地闲置现象突出,山西省除19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继续保留外,对其余42个开发区作出摘牌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的决定。

事实上,山西开发区土地闲置在全国仅是一个缩影。

从去年开始,由国家审计署在全国展开的土地审计风暴中,折射出的园区土地闲置已恶化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有迹象表明,安徽、山东、河北等地开发区成土地闲置高发区。此外,据国土资源部介绍,根据节约集约用地专项督察结果显示,全国2009年至2013年已供应的建设用地中,存在闲置土地13718宗、105.27万亩。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处置闲置土地24.24万亩,占专项督察发现闲置土地总量的23%,其中动工建设12.96万亩、收回10.28万亩、置换1万亩。

土地督察还发现,一些地方在闲置土地处置中行政不作为、整改进展比较缓慢;一些地方存在闲置土地原因认定不准、处置政策把握不准、上报数据不实等问题。

为此,由国家部委主导的土地审计和督察,陆续在国内搅起了一场场关乎土地深度治理的风暴。如国土资源部通过对土地督察要求推动闲置土地信息公开,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官方网站开辟专栏,公布本辖区已确认的、尚未处置完毕的闲置土地信息以及闲置原因,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要求各地有关部门明确整改时间表,加大问责力度。对依然处置整改不力的地区,要督促省级人民政府开展约谈问责。

可见,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的土地闲置问题,对其处理,将从中央层面势必会施以铁腕,抱定动真格、出狠招。不过,“收地不是目标,盘活存量才是根本”。有专家表示,要在闲置土地的处置和盘活利用之间搭建一条管道,正如借助山西太原等有条件的开发区以扩区为契机,吸引一批新项目、新资本注入,以点带面激活园区整体创新活力,为有效落实中央稳增长政策提供有力保障。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