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产业公司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低迷市场秩序混乱 煤企出招资源品牌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剑波

“榆林煤”通过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的公示期,正式获得产地证明商标。“榆林煤”、“榆林兰炭”将会成为榆林市一项重要的品牌产品。然而整个煤炭市场的混乱局面也让“榆林煤”这个新生的婴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煤炭作为资源品是否可以注册商标也引发了争议。

“黑煤”不惧市场低迷

“黑煤”指的是有正规手续的民营煤矿,在煤炭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偷税漏税,低于煤炭市场挂牌价格出售,形成恶性竞争,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正规国有煤矿企业形成极大的冲击。

神木县石窑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邱筱林告诉记者,以神木县为例,经过几次煤炭资源整合,加之受中国经济整体下行及其煤炭市场不景气的影响,神木现在的大型煤矿也就不到100个了,其中民营煤矿占很大比重。而正是这些大量的民营煤矿缺乏政府的有效监管,大肆的偷税漏税,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按照国家规定,煤炭的运销必须是两票制:煤炭销售的增值税发票和煤管票,以一个年产量30万吨的民营煤矿为例,申报和核定是30万吨,可实际情况确是达80万吨甚至100万吨,而煤矿向税务部门缴纳的只是30万吨煤的各种税费,每个企业都是两本账。煤矿就是个“黑洞”,税务部门无法稽查,政府监管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虽然政府在打击和稽查“黑煤”上下了不少工夫,但是面对庞大的“黑煤”市场也是应接不暇。再加上煤炭用户五花八门,有的终端用户好多都不需要发票,这就给“黑煤”提供了市场。按照国家规定,每吨出境煤必须带17%的增值税票,而“黑煤”只需要带着出境煤管票就可以了,这样国家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等等就全部逃掉漏掉了。相对于正规国有煤矿来说,民营煤矿操作灵活,负担小,再加上大肆的偷税漏税,成本低、利润大就成了很大的优势,在煤炭销售价格方面就形成了恶性竞争,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的整体秩序。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榆林煤”成功注册。

神木县相关政府官员告诉记者,“榆林煤”长期缺乏商标保护,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每年约有8000万吨的“榆林煤”在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周边地区被掺拌在劣质煤里销售。“榆林煤”,“榆林兰炭”的成功注册将进一步提升榆林煤炭产品质量,提升知名度,有利于依法对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假冒“榆林煤”的行为进行打击。榆林市政府近期将出台《“榆林煤”产地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随着“榆林煤”知名度的提高,受供求关系影响“榆林煤”价格必将上涨,这将倒逼煤炭生产、加工、消费企业积极主动提升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利用率。

多项措施规范秩序

煤炭市场的混乱局面已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2016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说,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合同签订方式,鼓励煤炭与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企业签订符合煤炭产品特征、供求关系固定、数量相对稳定、价格动态可调的长期合同。禁止煤炭企业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价格销售煤炭,价格部门将依法查处低价倾销煤炭行为。

同时,中国将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炭市场体系,提高煤炭供给质量和效率,鼓励各类煤炭交易平台为交易各方提供信息、物流、金融、担保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鼓励引导大型供需企业和运输企业进入交易平台,签订年度合同与中长期合同。

连维良说,越是在煤炭经济困难的时期,煤炭行业自律的任务就越重。各产煤省区和煤炭企业都要坚持理性竞争,杜绝不正当竞争。

据了解,我国还将完善煤炭应急储备机制,推进中央、地方和企业相结合的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建设。根据应急响应级别,相应启动收储、动用和补贴工作,在不影响应急保障能力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应急储备成本。

“榆林煤”商标的注册,则是企业从徽观层面所做的努力。榆林市常务副市长高中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道:“在发电、冶金和民用等大气污染重点领域,榆林兰炭很有市场潜质。榆林市政府近期将出台《‘榆林煤’产地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今年我们重点在京津冀地区推广榆林兰炭,希望能够让优质兰炭为治理北京雾霾做出贡献。”

据介绍,“榆林煤”以其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三低一高”而著称,被称为“环保煤”、“优质煤”、“洁净煤”,是优质的化工、动力及民用煤。“榆林煤”的推广使用,尤其是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推广使用,必将降低劣质煤炭使用量,从而降低灰、硫、磷等的排放,有效促进大气污染的治理。

今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2%,国有煤炭企业整体由去年盈利300亿元转为亏损223亿元。煤炭企业应收账款还在增加,融资难度加大,资金运转紧张,减发欠发工资和欠缴社会保险情况上升,行业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