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2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第32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5年12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能眼镜戴在安全帽上:能看到什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钱英

智能头盔 王骏/摄

“大眼萌”机器人、智能头盔、固定翼无人机……提到这些高科技产物,相信每一位“创客”小伙伴们都不会感到陌生。然而当这些新鲜炫酷的玩意儿出现在南方电网的基层单位时却不免令人感到惊讶。工作人员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这些都是“电网创客”们在工作过程中,从实际需要出发,发挥创意,自下而上研发创新的结果。

创新就是探索新的方法

20多年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周毅波加入了广西电网。刚在实际工作中接触设备,就深陷其中,近乎痴迷。一路走来,她一直坚持一个方向不变:让每一块电表都“公平公正”。

“创新并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改变,创新更着重于去探索新的方法提高效率,在工作中坚持有这样的想法,慢慢积累,不断进步。”周毅波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每一位老百姓都分享创客带来的“红利”。

在方寸之间,周毅波用她的创客精神丈量出公平与信任。2015年,电表创新项目以最高分获得南方电网公司职工技术革新优秀成果一等奖,列入2015年南方电网公司重点推广科技成果目录,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项目在南宁供电局运行1年多来,已检定电能表2.5万只,节约成本5.2万元。按照南方电网公司280万只三相电能表年检定量计算,可节支579.4万元。

20年来,周毅波主持完成了20余项重点科技项目,研究成果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11 项。

“互联网+”

让供电服务更满意

智能眼镜是时下的大热门,如果类似技术和“电网创客”的安全帽结合,将产生什么效果?佛山供电局的智能头盔,就是利用这种虚拟成像技术以及声音控制的人机交互技术。它可以解决一线工人在野外进行检修、抢修、巡视等作业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问题。

黄续煜是佛山局试验研究所的工程师,负责智能头盔的技术研发和调试。他介绍说,智能头盔在安全帽中植入光学虚拟成像系统、语音系统、人机交互系统等,采用语音操作,利用头盔前方的摄像头,把操作表单、系统数据等信息实时传回后台,后方工作人员能随时掌握一线的工作情况。遇到疑难杂症时,前后方工作人员能及时会诊并协调解决。“设备检修、保供电巡查、应急抢修等作业时,智能头盔能大大提高作业效率,提升供电可靠性。”黄续煜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无人机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智能导航技术……这些都成为电网创客的好助手,帮助实现供电服务更安全可靠、更经济高效。

据了解,在广东,“电网创客”们积极引领电网技术进步,开展前沿技术和主营业务关键技术研究,成立了技能专家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等共65个。

南方电网公司科技部综合管理处副处长阚伟民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2013年—2015年,南方电网公司共安排资金近1亿元、支持近3000个职工技术创新项目,还设立了职工技术创新奖。截至目前,在“电网创客”的助力下,广东电网已连续安全稳定运行7107天,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从2011年的10.16小时降至2014年的4.73小时,年均降幅17.8%。

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与其他企业的创客组织模式不同,广东电网的创客是在工会组织下进行的,这也意味着电网创客们“创新驱动目标”并不在于成为CEO,而往往是专业创新的本能。即便如此,“十二五”期间广东电网在创新方面硕果累累。广东电网承担和参与国家863计划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完成科技项目106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获广东省及中国电力、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累计67项。

目前,电网创客们正在利用新型售电服务技术支撑客户服务水平。进一步研究与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电商合作卖电,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售电营销模式。并探索为在科技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或团队进行利润分红。

“创新的动力是责任,这是南网创客们以前、现在和将来都会坚持的事情。”阚伟民表示,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我们希望国家在政策出台方面能平衡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让央企更多、更快、更好地投入创新。”

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文成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搭建平台是形式,核心则是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能够激发企业平台的创新动力和员工活力。越是市场化改革做得好的平台,越是具备强大市场竞争力,越能够在激励竞争中取得成功。”

据了解,体制机制上的探索也得到国资委的支持。国资委下一步将着力推动央企人才机制创新,重视多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成长机制,同时遵循国企改革精神,在企业业绩考核以及人员工资总额控制方面给予政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