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 加速国企清退“僵尸企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玲玲
王利博制图 |
11月以来,来自中国最高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声音高度密集。
短短九天之内,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谈及“供给”话题。一时间,“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热词。
中企之声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思想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结果反映在经济增长模型方面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反映在市场方面是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前两个月出台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便是一场制度性变革,为“供给侧”的改革做了充分的准备与动员。
央企重组获批
暗合供给侧改革逻辑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发布公告称,经报国务院批准,南光(集团)有限公司和珠海振戎公司实施重组,为央企整合重组再添新案例,也为“供给侧”改革添了一把“火”。
清华大学社科院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称,根据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其重组整合的重点很有可能会聚焦在物流、油气方面。相信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化,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可能会成为重复上演的戏码。
《中国企业报》记者梳理发现,从事实以及操作层面上看,其实国有企业的“供给侧”改革早见端倪。
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18日财经会上明确提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中财办副主任刘鹤10月份在广东调研时也提到了“供给侧改革”,主要就是针对消化过剩产能而言的。而在此前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措辞。
截至今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共控股112家央企,旗下共有277家A股上市公司。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9月,已有超过40家央企上市公司处于停牌状态,停牌原因绝大多数为筹划重大事项。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祝波善认为,供给侧改革与央企改革二者之间关联度非常大。“由于供给侧改革实质就是撤产能,这与央企改革中淘汰落后产能不谋而合。而且,央企改革本身就是供给侧的改革,通过改变自身的产能供给来实现改革的目的,同时为新型产品提供服务。”
那么,“供给侧改革”的重组到底需要达到何种效果?安信证券分析师魏伟给出三条思路:
首先,业内合并重组。即业务属竞争领域的企业、主业有相互重叠或优势互补的企业进行合并,以避免恶性竞争、增强对外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其次,行业内兼并收购。可能主要发生在产能过剩行业,通过兼并收购实现落后产能的缩减。
第三,上下游行业链一体化整合。通过处于行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进行整合,实现上下游一体化。
“僵尸企业”普遍“熬”冬
腾“笼”换“鸟”需三方发力
李锦认为,所谓供给侧改革,在实践上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这种改革具体而言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措施就是国企改革中的“三个一批”。
“在计划经济时代,央企的生产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自2003年后,央企生产力变革变得很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央企的体制与机制很陈旧。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第一是央企的机制缺乏活力,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第二是政企不能分开,尤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牢牢捆在一起;第三是央企的发展以扩张型为主,造成目前严重的产能过剩;第四则是央企被内部人控制严重,腐败加重。”在李锦看来,目前的国企改革应该从解决过剩产能入手。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很严重。截至目前,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
“由于这些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着大量人力、资金、土地资源,使得生产以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势必要建立起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吴金希认为,“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必须要下大力气,下大手段。‘僵尸企业’不退出,企业转型就不可能实现。”
对此观点,李锦也表示赞同。“目前,很多‘僵尸企业’都普遍处于一种按兵不动的‘熬’冬状态,或在等待来年形势转好,或想把这种情况拖下去移交给下任解决。而领导层则希望其能够腾‘笼’换‘鸟’,这其实是很困难的事。”
“我觉得首先是要清退,要定下目标,有路线图、实施图。其次还要刺激,供给是个手段,消费才是目的,高速铁路不建的话,水泥、钢铁不行,还是要消化一部分。再次是要重组,也要加大出口消费的供给,还要提高消费和供给的水平,从这些方面来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只有上中下三个层面一起发力,‘僵尸企业’按兵不动的状况才可能获得突破。”李锦建议。
多位国资专家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供给侧要通过产业的调整,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率,来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通过结构性改革调整,应该对明年经济的增长有一个乐观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