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园区招商 细分化政府演“配角”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郝帅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民生证券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
11月20日,工信部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人民政府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共同举办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数据显示,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自今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通过前期招商和集中对接,共促成约150个项目,总投资达4500多亿元。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化,还会对哪些园区产生什么样的政策红利?在承接迁出企业过程中园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园区又如何使得自身发展与园区土地成匹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
《中国企业报》:在“十三五”中,京津冀协同发展还会对哪些园区产生什么样的政策红利?
杨建国:“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动中国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战略目标,随着数据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电商产业园区等,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国家对园区的扶持力度也将进一步提升,将有利于产业园区在新常态下向产业运营和资产增值的方向转型升级。除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也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创新升级、协同发展的难得机遇。
《中国企业报》:京津地区产业的外迁为河北省其他地方的园区带来了重大利好,在众多项目之中,园区要注意哪些方面才能招来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和项目?
杨建国: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产业园区普遍正在由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与此同时,招商引资也更加理性,但过去“野蛮招商”的后遗症还将在一定时间里持续。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来说,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的转出和承接,而是为了使京津冀三省市在功能定位上实现相互协作,平衡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国企业报》:产业转移归根结底应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在这个过程中,三地政府如何当好“配角”?
杨建国:为了确保项目引进来、留得住、养得活,政府需要积极加快职能转变,做好引导和服务。从过去“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到现在精准招商,产业园区招商引资越来越注重精准性和细分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三省市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衔接,在承接转移过程中,就应该努力围绕现代物流去布局、拓展产业链,有规划、有质量、差异化地去承接。过去,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长期“越界”,扮演着主导的角色,家长意志根深蒂固,习惯于“包办婚姻”,结果强扭的瓜不甜,也就难免出现项目引进来却养不活的问题。
《中国企业报》:在发展项目的过程中,产业园在配置项目时,怎样才能使园区自身的发展与园区土地成良性匹配?
杨建国:产业园区土地撂荒和土地利用率不高的新闻时有爆出,究其原因,可以直接追溯到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阶段。在经历了热闹的“迎往嫁娶”之后,“野蛮招商”的后遗症也开始逐渐显现:产业同质化严重、园区土地利用率不高、产业结构低端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成因却莫衷一是地指向招商引资初期,地方政府发展心切,饥不择食,不加甄选,只要能带来产值的项目,几乎来者不拒,这就很难促成园区的良性发展。
《中国企业报》:提高园区的土地利用率方面,跟以前相比,有些地方政府显得过于小心了,这释放出什么信号?
杨建国:土地资源相当有限,政府为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这是应该的,值得肯定的,当然,不能矫枉过正。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做到产业园区规划与招商引资同步,围绕园区定位与主导产业科学理性招商引资,加强对项目的甄别,提防不良开发商钻政策空子“跑马圈地”,始终如一地沿着企业、产业链、集群化的发展路径不断推进,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招商引资观念,不应简单地停留在招商引资的数量和经济指标上,更应关注项目的质量及效果,从根本上杜绝为了数字搞违规批地的行为发生。还要加强专项督查,建立招商引资追溯机制,从源头上预防招商腐败,并对“搁浅项目”予以清退,及时腾笼换鸟,进而避免园区里有园无业、有业无链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