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产业公司
 

2015年12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企的市场探索: 产业链破局贫困区之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岩

王利博制图

企业在以改变原有生产和运营方式参与到“扶贫”中来以后,他们发现在这一过程中,也能找到“商机”。

“所谓的‘商机’,并不是真的能从农户中赚到多少钱、得到多少实惠,而是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把产业链一环下放给农户,以项目带动农户,用项目收入反哺这一事业。” 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雷于国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项目承载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贫困面大。产业的乏力,让农民增收缓慢,这几乎是贫困地区的“通病”。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表示,“如果把贫困者缺钱、少项目的问题解决了,脱贫工作就找到了‘靶头’。”

“山高林深似乎就是一些贫困地区的特性,但我却认为这种地方资源更丰厚。”雷于国说,要一分为二地看相对贫乏的地区,欠发达的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但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资源富有,环境好适合搞种植业;再者,这样的地方农民有富余的时间,可以从事农耕以外的养殖或种植产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 “养猪喂鸡”的老形态已经不能担起脱贫的重任,种植中药材又需要3到5年的周期轮换,短时间内不能实现效益。

作为一家从事香菇产业的企业,裕国股份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前期技术输出、后期成品市场价回收”的方式,解决了农户的产销难题。而与无限极、周黑鸭、真功夫、统一企业、沃尔玛、华润万家和同仁堂等知名企业的合作,为这个扶贫项目的延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用项目带动农户,让农户有了盼头;产业下放,通过创新而转变企业原有的生产模式,这对企业也是一种促进。项目带动,产品‘回馈’,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动力。”雷于国表示,对于企业来讲,要做的就是让生产要素下移、打通产业链。

雷于国认为,目前中国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经营模式创新将是必经之路。“公司就是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实现‘去整化零’,通过技术输出和监管一改散户抵御风险能力差、综合实力不强的现状。”

新政商机

在种植和养殖两大领域里,中央曾发布一系列政策,对农业产业大力扶持。前不久,财政部农业司发布消息称,2015年中央财政仅对畜牧业一项扶持就安排资金12.88亿元,投入同比增加1.88亿元。裕国菇业正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

“随着大农业的发展,农业越来越向精细化、特色化发展。新、奇、特将成为农业新的关注点,特色种植业不仅成为帮助贫困者的手段,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农业部高级研究员陈建光表示。

不仅如此,与农作物的生产息息相关的农机领域,在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曾经一度萧条的市场,销量也迎来了大幅度的提升。

包括黑龙江、宁夏、甘肃、新疆、西藏、山西、江苏等地在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中,均采用了政府采购方式。2010年,甘肃省农机具招标项目更是以42个分包、148个品目、449家供应商入围的“战绩”被称为甘肃省政府采购中心自成立以来资金规模最大、投标商分布最广、参标人数最多的项目,可见影响力之大。吉峰农机、中联重科等农机企业很受益。

“企业在为社会付出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更大更强的发展。”雷于国说,“企业参与进来的结果是双赢,这也是它的吸引力所在。我希望将这种新型的开发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地方支持

河北承德的木耳种植专业户孔令生今年很发愁,地头上戳着的9个大棚不但没有收回成本,核算下来竟然只是持平。往年挣钱的“机器”,今年因为信息对接的断层,让他误判了市场形势,导致白忙活了一场。“自己算是落了个瞎忙活,还不如出去打工。”孔令生诉苦道。

像孔令生一样的个体户,还有很多。不如他的,也大有人在。

“有些贫困农户,连住的地方都勉强,让他们拿钱去盖大棚搞种植,太不现实了。去银行贷款,怎么偿还?纵使凑出来一些钱发展种植项目,万一市场信息不对称赔了呢?这对于年收入还在几千元上下的贫困农户来讲,那可是天文数字。”雷于国对于农民的艰辛深有体会。

“对于农民来讲,怕的就是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价,甚者烂在地头,最后落个越忙越穷;对于政府来讲,最怕陷入大项目、大声势、撒胡椒面的‘运动’,通过行政力量一窝蜂地上一个项目,结果在市场上栽了跟头。”河北承德宽城县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说道,对于能给本地造福的企业,政府不但出台了系列优惠税收政策,还有非常可观的鼓励条件。

“对方少技术,我们可以出;对方没有销售渠道,我们可以按市场价回收。我能承诺的就是绝不会让农户的产品烂在地头,要让贫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并且把这一项目无限延长。”雷于国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