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5年12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融机构“走出去”将加速 境外市场渗入度待提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虹 崔敏

人民币纳入SDR,意味着人民币已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专家指出,纳入SDR可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带动境外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而我国金融机构作为境外人民币服务主要提供者及清算机构,将直接从中受益,未来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将加速。

金融机构

“走出去”将加速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机构在境外的覆盖面远远落后于实体企业。具体表现为:境外国内金融机构主要以政策性银行为主,商业银行较少;真正到海外经营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还是凤毛麟角。

民生证券银行业研究员廖志明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纳入SDR可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升境外人民币需求,带动境外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因此可以预见,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将加速。

“此前国内金融机构拓展国际业务过程中,会受到贸易和支付环节需要借助其他货币做媒介的局限。而人民币成为各国央行储备货币,主要是可以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使用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更普遍,这也将更加便利和加速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

人民币入篮SDR让众多金融机构深感振奋,诸多金融机构对记者表示,未来会加大海外市场布局。

鼎赫保理北京分公司总经理高海波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人民币加入SDR以后,货币的世界范围流通一定会带动金融机构加速“走出去”。

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银行在海外40多个国家有分支机构,人民币入篮SDR后,中行会加大海外布局。

不仅是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嗅到了未来巨大的市场商机。

新联在线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周伟强表示,“人民币入篮SDR的实现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国际业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走出去”现新趋势

金融机构境外覆盖面落后的情况正在得到改善。

廖志明表示,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已经出现了新趋势,主要体现为对“一带一路”沿岸国家的布局以及“走出去”金融机构的多样化。以往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特点为:以香港为窗口,以欧美为两翼,侧重于对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覆盖。由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加强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布局。此外,传统“走出去”的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金融租赁公司等到境外市场寻求发展机会。

华夏保险一位高管人士对记者表示,在人民币纳入SDR、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以及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主要将呈现出三种趋势:首先是资源配置全球化。相比较国际普遍的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人民币仍属于世界主要货币中的高息货币,这对境外长期机构投资者也有较大的吸引力。资本去寻求更高利率的配置,经济也会充满活力。其次是业务经营融合化。金融各行业之间的行业壁垒和市场壁垒将被打破,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大量涌现,竞争强度提高。三是机构发展多元化。全球化下竞争加剧,尤其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新兴的金融机构带来了发展契机,相信未来将会看到更多的创新商业模式。

“走出去”更要“融进去”

对于国内金融机构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海波指出,金融机构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走得稳”,并且能够“融进去”。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主要以“跟随客户”为主,对境外当地市场渗入度不高,仍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二是在境外的覆盖面落后于实体企业,机构主要以银行为主,其中主要是政策性银行和五大国有行;三是产品不够丰富,风险管理水平较弱以及跨国经营经验不足。这些都会制约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发展。

高海波认为,随着人民币进入SDR篮子,此前需要借助第三方货币为媒介进行汇兑时的汇率波动风险以及汇兑手续成本将逐步减小,也有助于国内金融机构逐步融入国际市场。

前述华夏保险高管则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尤其是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还在起步阶段,且存在问题较多。从金融机构自身来说,首先是对国际规则的熟悉和运用问题,其次是技术和人才储备的问题。这些瓶颈在当前对国内金融机构还是比较大的制约。从金融市场环境来说,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还面临着很多审批程序、外汇出境限制、融资困难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国内政策和监管的进一步改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