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5年12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行“供给侧改革”助推资产证券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吴雨

如何顺应“供给侧改革”转型发展,成为当下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而以盘活信贷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见长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则迎来历史机遇期。不过,在驶入“快车道”的同时,资产证券化业务也需直面市场流动性不足、发行效率低等问题,迫使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进一步“思维革命”。

中国正迎来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黄金期。 “供给侧改革”有两大根本任务,一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二是为提供中高端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输送更多的劳动力、资金、金融和技术。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方兴未艾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顺应了这一改革要求。

证券化可以盘活我国的金融资源存量,提高利用效率,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也有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因此,近两年针对资产证券化的政策暖风不断。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文,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实行注册制管理。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新增5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

在政策推动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始大步前进,2015年我国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超过5000亿元,是过去9年的总和。今年以来,不少金融机构在信贷资产证券化道路上发力,诞生了首单住房公积金贷款证券化、首单酒店会展行业资产证券化、首单汽运行业资产证券化、首单物业租金企业资产证券化。

当前,商业银行及金融行业的竞争重点已经转移到对优质金融资产的争夺,资产证券化对抓住优质客户和优质资产,实现资产流转交易机制的生成与提速等都起到重要作用。当前中国金融资产规模已超百万亿元,而已经证券化的资产占比仍然很小,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前景广阔。

不过,在资产证券化业务,特别是信贷资产证券化驶入“快车道”的同时,市场流动性不足、发行效率不高、投资主体单一、缺乏高收益产品等问题却在困扰金融机构积极投身信贷资产证券化。

截至今年10月末,共有385家机构投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其中152家是银行机构,占比达到623%。银行互相持有优质信贷资产,一方面不利于分散风险,另一方面无法利用好产品的风险收益。

目前资产证券化产品种类相对单一,目前近60%的产品是银行信贷资产,且多是优质资产,这类产品收益率相对较低,一定程度影响发行端和投资端的积极性。要想顺应供给侧改革,实现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对接,需要金融机构创新思维模式,提升专业水平,研究哪些金融需求是真正属于供给侧支持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