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情怀的褒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杨英龙
2014年2月27日晚上10点多钟,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接近尾声,正当我准备关掉电视休息时,一则不到一分钟的新闻简讯引起了我的兴趣。报道说,上海通过对一线建筑务工者的调查,超过五成务工者患劳动创伤、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近四成务工者在感到身体不适时,选择能忍就忍。建筑务工者的健康状况震惊了我,看完新闻后,我心里也立即冒出一个念头:这则新闻我有话要说。
第二天一上班,我就急忙从网上搜索这则新闻的文字报道并打印出来,反复地看了几遍。沉重的数字触动了我的神经,也触动了我的感情,因为对于建筑务工者这个特殊群体,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是一名农家子弟,从小在农村长大,每次回老家,都能听到许多亲戚邻居在工地上打工的故事,也听到一些人因为打工受伤和患病,结果好日子没过上,反而过得很恓惶。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建筑公司工作,而且在基层担任了10年的分公司书记。我喜欢下工地和工人座谈交流,也喜欢和务工人员聊天拉家常。我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况。客观地说,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为他们撑起了“维权”的保护伞,但同时健康的保护伞却撑得不够舒展有力。他们为了生存,背井离乡,抛家舍子,夏天挥汗如雨,冬天眠霜卧雪,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高,虽然他们获得了养家糊口的收入,但也付出了透支健康的沉重代价。恶劣的工作生活条件严重侵蚀着他们的身体,成为健康问题的重灾区。看到这则新闻,我为自己的看法找到了论据,也促使我必须认真写好这篇言论。
从哪个角度入手呢?我当然可以进行义愤填膺的痛斥,也可以言辞犀利的质问,但这样又有多大作用呢?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立”远比“破”更有意义。与其漫无目的的口诛笔伐,倒不如心平气和地想方设法。随后,我从网上查找了许多损害务工者健康的报道,又电话采访了工地安全员和务工人员,全面了解他们的所期所盼。比如作品中“裸防护”这个名词就是从安全员那里听来的,一位务工者希望也能享受到“体检”的福利等等。同时,我也认识到他们的健康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系统思考,各方联手方能奏效,于是,我就从政府撑起“监护”之伞、企业撑起“呵护”之伞、社会撑起“爱护”之伞、个人撑起“防护”之伞几个方面谈了途径措施。作品完成后,先后在《陕西建筑报》和《中国建设报》发表,《中国建设报》编辑专门打来电话,赞扬这篇言论比较接地气。今年7月,该作品荣获2015年陕西新闻奖。
坦率地说,这篇言论这次能荣获一等奖,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后来细想,作品能被认可主要是沾了务工人员的光。务工人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社会地位低,社会关注度高,我的这篇言论只不过为他们说了几句实话,契合了社会的关注。与其说这次获奖是评委对作品的肯定,倒不如说是对情怀的褒奖。如果没有眼睛向下,体恤弱者的情怀,就不会有这篇言论的诞生,更不会有评委的抬爱。这句话绝不是唱高调,是我的真实感受。
作为一名基层企业宣传干部,获此殊荣,我诚惶诚恐,但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写下去的信心:只要心系基层接地气,敢为群众鼓与呼,作品才会有魂,也才会有生命力。
(报送单位:陕西建工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