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0版:京津冀协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0版            京津冀协同
 

2015年12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建国:智能产业 先定方向后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郝帅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民生证券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目前,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智能产业市场。智能装备、汽车等都存在巨大潜力。以智能硬件为核心的智能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该行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发展热潮。

在此背景之下,智能产业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如何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链,使智能硬件制造真正“高端化”?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

《中国企业报》:在智能产业之前的发展中,主要集中在硬件制造方面。有观点认为该行业之后会向“应用技术进一步深化和升级,智能产品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对此您怎么看?

杨建国:“智能产业”这个概念,其实还是一个新鲜的、宽泛的概念,目前的智能产业还处于相对“原始”阶段,更多的集中于整个产业链中相对低端的地方,就是硬件制造的阶段。所以,未来智能产业的发展,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就像pc时代一样,智能硬件是一个方向,智能服务是另外一个方向,甚至来说,智能服务可能更重要一些,也是智能产业区别于之前的产业类型的决定性因素。

具体到智能硬件这个领域,目前还处于快速普及阶段,包括智能手表、手环、跑鞋等可穿戴设备,空气净化器、空调、冰箱等智能家居,以及血压计、体温计等各类健康监测设备等开始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过,从使用情况来看,智能硬件上的“智能”属性还相对滞后,服务内容和模式还相对单一。

《中国企业报》:地方想要发展智能终端产业链,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杨建国: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链,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涉及了政府、园区、企业,甚至体制、法律等等。

首先需要有基础,包括承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硬件基础,还包括法律、法规、机制体制的完善。其次,要有方向和标准,智能终端涵盖面太广了,就像我上面讲的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等。其实,标准的建立十分重要,智能终端的发展,有很多标准还是欠缺的。再次,要有创新的能力,智能终端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品更新换代及服务升级速度快,创新服务跟不上,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因此,构建产业链条,是否具备创新体系很关键,这就需要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有技术研发、有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能力,也要有创新的人才。

《中国企业报》: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当中,智能硬件制造在产业集聚方面会有何发展?

杨建国:产业集聚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联系,或者说是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产业集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基于产业发展本身的要求。智能硬件制造还处于发展初期,这时对园区的依赖不很明显,以美国为例,创业创新的团队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集中在硅谷。不过,从趋势上来看,创新创业的团队也在逐步的向硅谷集中。我想随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效率越来越重视,产业集聚,或者更进一步的产业集群,会成一种必然的趋势。

《中国企业报》:从目前来看智能硬件制造产业存在一些诸如盲目上马、缺少统一沟通平台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杨建国: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府的归政府。每个产业在发展的初期,难免都要经历一段混乱的竞争阶段,这也是市场选择的正常行为。初创企业虽然众多,但投资他们的资本却是功利的,有盈利要求的。所以,暂时的混乱不可怕,日久见人心,时间会淘汰一大批初创企业,真正生存下来的,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因。

《中国企业报》:在未来的“十三五”中,如何使智能硬件制造真正“高端化”?

杨建国:作为“十三五”风向标,在不久前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中, “智能制造”都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此前的“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提到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必然是逐利的。想要长期就得留住企业,相关的产业园区就需要找准突出的特色和优势,需要建成高效协同的产业链条,还需要一套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这里,政府最该做的就是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