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转移 推动三地产业新格局加速形成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江金骐
京津冀一体化 |
围绕“京津冀产业一体化”的高峰会、洽谈会、对接会,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近日,工信部及京津冀三地政府,在石家庄举办“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三地在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搭建对接平台,受此影响,在京津冀长廊上,许多园区正伴随着京津冀协同的推进蓬勃兴起,京津冀产业空间新格局由此也正在形成。
园区格局逐步明朗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此前的多次采访中发现,以石家庄、廊坊、秦皇岛、保定等为中心区,大量的开发区、工业区正在快速形成。通过梳理发现,这些新建的园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提出的“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规划,在空间格局上形成呼应之势。
以廊坊为例。廊坊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阔步前行,产业转移合作项目不断云集。这得益于廊坊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廊坊以“京津研发、廊坊转化”为主攻方向,全力推动京津科技成果在廊坊就近孵化转化。本报此前有报道: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与廊坊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项目;京东集团和廊坊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电子商务产业集群项目;北京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世代兴业有限公司签约共建京津冀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
在京津冀产业一体化过程中,廊坊被认为是抢占先机、签约项目最多的中心城市。
目前,廊坊市先后吸引了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北京大学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等12家协同创新平台落户。全市90%以上的科技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仅从北京引进的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就达500多项,为全市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带来了生机。今年以来,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204家,是去年全年的两倍多,总数达到2950家,企业数量及增速稳居全省前列。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33家,居全省第一位,研发转化技术成果达1000余项。
实际上,在京津冀产业转移会上可以明显发现,“三轴”(京津、京保石、京唐秦)所指向的廊坊、唐山、秦皇岛、保定、石家庄、邢台等城市,都是产业转移最重要的承接地。
“未来,经济要素将向三大发展轴上的城市和城镇聚集,尤其是向发展轴上的节点城市聚集。”河北省副省长在主持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时表示,近期发布的河北省委对“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了所辖11个地级市的功能定位。
这个指导性文件陆续落地后,三地蓬勃而起的园区,也让京津冀国家战略的格局逐渐明朗起来。
“三地已经集中打造了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等一批省市层面的合作园区,以及一批区县层面的产业园区。”与会的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说,京津冀已初步形成省市层面集中示范、区县层面重点对接、重点企业主动布局、相关产业有序转移的良好局面。
产业转移新思路
谈论产业转移,有一个话题不得不提,那就是所有被转移的产业,如何确保落地并得到发展?
“通过园区和基地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此前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既然被称为园区,那么它就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并且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自提出以来,河北就着手筛选多个平台进行重点打造,对接京津冀。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方,河北的计划是,以横向功能区加纵向产业清单的模式承接产业转移。
数据显示,2015年1—9月,河北省从京津引进项目3330个、资金2397.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9.6%和47.8%。此次京津冀产业对接会,不仅是之前产业转移的后续与延伸,更是打造三地产业合作的“升级版”。
除了北京的批发市场、京津一般制造业以及高端制造业生产环节正在向河北转移布局,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呈现出了京津冀合作共建的趋势。京冀通航产业园、浪潮集团廊坊云计算中心、北汽福田承德新能源智能化产业基地、中关村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固安合作园等项目尤为引人关注。
“河北自身具备诸多的产业区位优势,比如曹妃甸有广袤的土地,是天然的良港;比如张北,具备数据中心得天独厚的优势,年平均气温2.6摄氏度,到夏天基本不用空调制冷,所以被打造成了‘中国数坝’。”杨建国表示,这实际已具体到操作层面上,同时也是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产业转移整体思路的一个层面,相较以前,整体产业转移的思路更明确和清晰。
一方面,就是要破除“一亩三分地”理念,也就是说各地必须立足于当前明确自身的定位,发挥产业比较优势,而不是盲目追求一致。比如北京突出自身的知识、技术,天津突出自身的产业创新、研发,河北突出自身的战略支撑、高新技术。
“产业转移更重要的是市场力量,往产业链更高端走。”杨建国认为,这需要让企业能够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政府力量很重要,市场力量同样不能忽略。
专家认为,在三地产业转移过程中,涉及财政分权的问题,将是下一步改革的难点和重点。
“京津冀发展希望成为全国改革的示范区,破除行政区划成为协同发展的全国示范样本,这个过程中财政体制是一定要动的。”上述专家表示。
物流规划将出台
在石家庄举办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的同时,“第十届京商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传出一个消息:由商务部编制的《京津冀商贸物流规划》,原计划今年年底出台,但目前来看,明年年初将出台。
该消息由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王选庆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流通业先行。
“现在,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已经列入商贸物流标准化先期试点城市。”王选庆表示,京津冀物流的发展,要以物流标准化为突破口,促进域内物流市场的一体化,京津冀物流要先实现互联互通,特别是三地政府部门首先要互联互通向社会和企业开放,同时域内各类信息平台也要整合实现互联互通,如商务诚信公共服务平台、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担保品抵(质)押公示平台。这样有利于流通企业做大做强,会推动商品交易市场和商业企业转型升级,而提高流通集约化水平、加快构建诚信体系,有利于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王选庆建议,通过大的项目促进京津冀域内流通一体化,如公益性农产品批发中心,通过建立这样的批发中心,降低流通成本、降低农产品的价格。
与此同时,在石家庄的“京津冀合作研讨会”现场,专家们也纷纷建言献策。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肖金成认为,京津冀要构建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合理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对于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化的后续效应,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商业研究所所长赖阳认为,随着批发市场等非首都功能的园区被疏解出去,但是消费者并没有随之搬迁,而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商品信息、物流信息平台化,会吸引京津冀甚至全国的终端进行消费,从而完成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