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数据” 减少园区的土地依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岩
有报告显示,如果园区已有20家以上工业设计相关企业,不但能有效减少园区对土地的占用,还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圈。
而伴随中国制造进入转型期,基于“大数据”而形成的工业设计,开始以新兴产业的姿态独立出现,但产值依然较小。反观发达国家,一些工业设计强国已开始着手建立本国的工业设计DNA数据库,并将其作为衡量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
随着互联网等工具日益成熟,人类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因此,如何建立工业设计的统计标准和数据采集方案,进而形成一个可以量化归档的工业设计发展评价体系,对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意义重大。
如何利用工业设计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创新能力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地区产业特色和竞争能力,成为各个园区关注的焦点。园区中设计产值不仅能够体现园区的创新能力,还有对其他行业的连接和支撑作用。
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曾推出过相关报告,报告显示,园区中的设计产值占比平均值大概在50%,一半以上的园区设计产值占比超过了园区总产值30%,个别园区的设计产值占比超过50%甚至达到80%。
同时,园区产学研机构数量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目前园区还有很大的空间来进行园区资源整合,可以引入更多的产学研机构和相应的研究合作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民营形式的园区设计产值占比与国有控股形式园区设计占比趋于相同。这也就是说,民营园区和共建园区仍然是中国工业设计园区的主力军,总数占到全部的四分之三左右。
其中,相当部分的民营园区运营者之前都有涉足园区经营和创意产业的经验。尽管他们不是直接参与设计工作,但都看到了设计产业大发展的契机,因而自主投资开展运营。
园区服务力,是指园区利用当地以及外来资源进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一能力是衡量设计园区是否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工业设计作为园区服务重要的指标之一,近几年建设成效也比较显著。
据了解,大部分园区前期都采用孵化器的形式来吸引处于成长初期的设计公司入驻,并提供优惠政策来帮助他们成长发展,为园区增添新鲜血液和活力。
从数据可以看出,园区平均会有20家左右的工业设计相关企业,相对于园区50至100家的入驻企业总量,大部分园区有20%到50%的工业设计公司。但是,也有不少园区特别是一些特色园区和大型开发区辖内园区,其中的工业设计相关公司相对比较固定,已经和园区形成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有报告显示,如果园区已有20家以上的工业设计相关企业,在各企业、产业之间,就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圈。
市场经济具有典型的“候鸟”特征,哪里的环境好,客商、资本就往哪里“飞”。土地供应量无疑是决定入驻企业的重要因素。
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设计园区,占地面积不需要多大,而其自身独具特色的比较优势和一流的创业环境,却能够吸引相关企业争相入驻,能够把“候鸟”变成“留鸟”。
据悉,地区产业情况较好的地区,设计公司中国际设计公司数量会相对多。设计交流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园区内设计企业之间、园区内外各类企业之间、园区入驻企业和本地行业相互依托关系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互动,有利于入驻企业相关信息的合理收集和传输。
近年来,从园区组织和参加设计交流活动次数可明显看到全国园区组织设计活动的明显增多,同比增幅较大。
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业设计是提升制造业的重要“利器”。
但与30多年累积的制造业经济相比,工业设计产业的产值依然比较小,加上各地设计相关产业发展不均衡,因此,工业设计并没有以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统计,再加上诸多“误读”,无法准确又清晰地反映工业设计在转型时期的重要作用。
反观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工业设计强国,已开始着手建立本国的工业设计DNA数据库,并将其作为衡量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甚至成为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依据。
因此,如何建立工业设计的统计标准和数据采集方案,进而形成一个可以量化归档的工业设计发展评价体系,对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意义重大。尽管不是国内成立最早也不是投资最大,但作为中国工业设计产业“高地”,广东工业设计城最早意识到这一问题,在5年前就开始着手相关工作。
而随着互联网等工具日益成熟,人类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如果再一味依赖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做招商决策,显然不合时宜了。从这一点看,以广东工业设计城为代表的“智慧型”园区,其探索所体现出来的先见之明,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