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应注重提高企业基础素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是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的大考。在这样一场考试面前,中国已经打定了主意要考出好成绩。
有望子成龙情结的中国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留学哈佛、剑桥等国际名校,或者是考上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院校。但对于考名校这件事,并不是有愿望、有努力就行的,智力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如果智商不够,其他都是白费。同样,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想赚更多的钱,但最后决定一个人、一个国家能不能赚更多钱的关键,是要看这个人或者是这个国家的智慧。
世界上赚钱的方式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干别人干不了的活;干大家都能干的活;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其中,第二种方式竞争最激烈,第一种和第三种竞争相对少。但干别人干不了的活赚钱更舒服;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更多是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从全球经济分工来看,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依靠在科技研发领域的垄断地位,赚取着高额的利润;而中国在过去30年中,主要是靠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通过出卖廉价劳动力和破坏环境的方式,争取到相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正像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被称为“血汗工厂”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人挣的也是“血汗钱”。目前中国经济的困境在于,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中国也不想干了;但别人干不了的活中国也还是干不了;所以只能争抢大家都能干也愿意干的活,这样就比较麻烦,国际贸易争端等问题也就多起来,并且一些低端产业也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等危机。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由原来“拼体力”向“拼智商”转变,从赚“血汗钱”变成赚“智力钱”。
“拼智商”也就是“拼大脑”,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集中在哪里,哪里就会变成最聪明的国家。路透汤森的研究认为,目前全球有3000个最聪明的大脑,这其中有110多个在中国。中国有全球1/5的人口,却只有不到全球1/20的最聪明大脑,这个数字难免让人尴尬。美国是全球“拼智商”能力最强的国家,其经济霸权的实质是对“智力资源”的掠夺和垄断。有数据表明,自2003年以来,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70%是美国公民。依靠软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双重优势,美国大量吸引外籍高素质人才,每年从国外引进的人才超过20万人。中国的情况恰好相反,高素质人才一直呈净流出状态,据统计,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前的20年里,中国留美学生中有绝大部分留在了美国。在2013年,中国105万名千万富豪中,有60%打算或已经完成移民。和精英阶层一同流失的不仅仅是财富,同时还有最为宝贵的智力资源。
让最聪明的“大脑”向最有用的地方去,是发挥智力效用的重要方式,“大脑”在哪里创造的价值最大,就应当向哪里集中。美国是全球人力资本市场最发达的国家,目前,全世界最有实力的人才中介公司及猎头公司中,近80%的机构集中在美国,各种类型的人才中介及职业介绍公司逾两万家。随时都可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也是美国最能吸引全球人才的魅力之一。和理想化的状态相反,中国的人力资本价值和配置均存在着严重的扭曲。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由于公共部门和垄断部门的薪酬福利高于市场部门,在2012年以前,低效率的公共和垄断部门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本,而最能高效率发挥人才效用的市场部门,却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当然,自2013年开始的官员“下海”潮和最近发生的银行员工离职潮,都显示出政府部门和国企不再具有超级诱惑,民企伸出的橄榄枝已经打动了更多体制内的人,市场化的改革让人力资本向更能创造价值的地方转移。
一个“大脑”的聪明程度首先表现在思想的创造力上。思想是人类最有创造性的资源,开放思想市场会释放出不可估量的能量。现代科学和管理思想都产生于西方,这是西方经济和社会迅速崛起的深层次原因。智库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智商”的重要指标,即使是根据中国人自己发布的《全球智库评价报告》,在排名前十位的智库中,中国也只有1家,且排名第九;美国则有4家。这和中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地位极不相称。中国目前有各类研究机构20万家,但智库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仅为0.2%。思想对于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力、穿透力、进攻力远没有形成。在中国目前进行的改革中,已经出现了过度依赖于“顶层设计”的倾向,从战略设计到经济困境,甚至于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所有的问题,民众都希望能够通过高层决策来完成。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全民“思想懒惰”的表现。万众创新既是释放民间思想潜能的突破口,也是发展和活跃中国思想市场的重要契机。只有实现思想的突破,才会实现文明的超越,单纯经济总量上的增加,既走不长,也走不远。(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