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园区蜕变 须启用“皮毛”之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少杰
关于机器人产业,上海是国内公认的入驻机器人公司最多的城市,但是,由于资金、人才、技术等核心资源缺失依然严重,其整体推进也被迫放缓了脚步。此外,打算奋起直追的广东,则倾注了各种优惠政策和补贴红利,但苦于市场萎缩等不利因素,其发展与预期也相差甚远。
那么,貌似各地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出现井喷之际,未来将如何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从长远发展看,若要机器人产业在未来园区中开花结果,势必先要对机器人做好‘皮毛’移植‘手术’。”11月19日,清风智库理事长刘纪伟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说该产业发展中的“服务+市场”为机器人园区的“毛”,那么“人才+技术”则成为园区最核心的“一张皮”。
“人才+技术”是皮
作为重庆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机器人产业建设在当地逐渐升温。
有报道称,近日,投资5.6亿元人民币的重庆两江机器人培训及应用中心(学院)正式签约,落户中国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按照“国内独创、国际一流”标准建设,以开放式平台学院的方式组织,无缝对接各机器人生产、使用企业,建成后在校生规模将达3000人,年培训5000人以上。
在打造高标准培育机器人产业人才摇篮的背后,是当地对这一人才匮乏出现的巨大缺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重庆这方面人才缺口3至4万。此外,环顾中国的高等院校和技术学院,在此方面的人才培养几乎没有。
为此,重庆方面开始逐渐意识到,重庆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与众不同,因为机器人装备制造发展需要市场,而市场培育需要各种服务人才。此外,机器人产业的特殊之处在于不是单单的卖产品,后续还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服务,需要大量的机器人调试人员、维护工程师、自动化集成设计工程师。
除了培养人才外,为了留住人才,相关园区还以各种补贴红利在向人才招手。据了解,广州黄埔区机器人产业园除了对于高层次人才在购房补贴等13个方面有政策补助外,对科技领军人才还提供高达1500万元的经济补贴。除此之外,黄埔区还设立了各种投资引导基金以及金融机构,为高新产业提供服务。黄埔区希望借此打造科技金融核心功能区,促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快速发展。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国内机器人企业现在最大的短板在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数据显示,日本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约有2.2万件专利申请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为5917件,不仅数量少,而且技术门槛相对较低。
“中国企业申请的专利都不属于核心技术。”有专家说。目前,中国机器人企业绝大多数都只做系统集成,较少涉及机器人本体制造。
或许,从中央至地方目前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不久前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中特别指出,要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
“服务+市场”为毛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营造一个良好的服务和市场环境,对机器人产业园已显得至关重要。
“由于目前大部分机器人产业园都是新批、新建,周边基础配套设施远没有跟上,很多大企业看到这种荒凉的景象,进驻的意愿很低,这为招商造成困惑。”刘纪伟说。
由于“招商困难”,有许多的产业园成为镜中花水中月。由此,除了“高大上”的概念,更多的还必须提供深层次、全方位服务。
以香河县机器人产业园为例。当相关公司来到香河,需落地并注册一个新公司。企业再不会因人生地不熟而感到困惑,为优化入园企业发展环境,该县机器人产业园承诺,企业开始时只需向园区提供有关审批部门的电话、地址等资料和文件,一切手续由园区管委会负责代办。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仅仅在配套服务上追赶成熟园区,并不是关键所在,市场需求才是直接决定着园区未来发展的“好”与“坏”。
“事实上,与国外机器人产品相比,中国产品几无竞争力可言。”刘纪伟表示,目前国内的机器人公司不具规模,没有市场竞争力,关键零部件靠进口,普遍做的是生产加工基地。
“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市场订单主要是被日本企业抢走了。”有业内人士也曾表示,虽然国产机器人产品售价仅为日本产品的60%—70%,但客户不信任国产产品,担心产品频繁出现故障,要支付高昂的维修费,而且还耽误工期。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中,5台中有4台来自国外厂商,主要来自日本、北美和欧洲。2014年,中国共消费工业机器人5.6万台,同比猛增54%,蝉联全球最大机器人消费国。然而,其中进口4万台,国产不到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