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中国园区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创”活力倒逼园区自破瓶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江金骐

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10月19日至23日举办。

“‘双创’激发的活力越强,园区的自我发展越要跟进。”在16日举办的2015中国产业园区大会上,同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在演讲中表示,当前,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园区发展的瓶颈日益突出,部分负面影响在逐步加剧:比如逐步走高的园区地价、产业环节的“空间解构”等都要求园区以“双创”为契机,开始自我转型。

请“创客”唱主角

当下,“众创”是个很热的词,它与产业园区密切联系在一起。

10月17日,江苏省南通市举办的首届创新创业大赛进入决赛阶段,包括“海归”在内的众多创业者,带着20个创业项目,希望拼进南通高新区“江海圆梦谷”。

此前的南通高新区,相当一部分制造业还停留在“来料加工”阶段,随着“双创”的推动,高新区逐步加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接“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构建众创空间,培育新的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江海圆梦谷”作为“众创空间”的一个代表,体现的正是传统产业园的升级之路。

当前,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创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场地、服务等创新创业成本较高;创业融资渠道不畅,天使投资、股权众筹的发展滞后于创新创业浪潮;政府资金对大众创业者难以做到雪中送炭,初创创业大多处于市场失灵的真空地带;创新创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全社会对大众创新创业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就拿南通市来说,早在今年5月,《南通高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五年行动计划》就已出炉。金种子育苗、高新技术人员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回归、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再创业“四大行动计划”跟着推进;江海圆梦谷、创业梦工厂建设随后启动。

“江海圆梦谷”被认定为全省首批40家众创空间之一,设有108个工位,设置路演室、咖啡吧等功能区,旨在打造信息技术产业孵化、智慧软件研发、云数据运用三大平台。创新公园、甲骨文等创业团队已进驻;首期发起创投基金2亿元,基本形成服务功能。

实践证明,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是,构建一批满足大众创业创新需求和特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社区——众创空间,为大众创业创新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发展“众创空间”,不是“大兴土木”搞建设,而是要在总结车库咖啡、36氪、天使汇等新型孵化器模式的基础上,优化和完善现有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发挥创业服务机构的集聚效应和创业创新规模优势,让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经验、知识、思想和仪器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

让传统变得更“智慧”

“汉阳造”最近又火了,但这次不是因为汉阳的制造业,而是位于湖北武汉的“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 这个产业园所在地的前身,是昔日中国大型工业的聚集地。

2009年开始,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保留老工业基地风貌,通过市场化运作和精细管理,让老产业园实现了新价值,2014年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类似成功转型的园区不止“汉阳造”一家,也不局限于对老厂区的改造,还包括对老园区、老片区或老社区的改造。

《中国企业报》记者此前在河南开封了解到,初见规模的开封市“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以“一城四点”为统御,既包括老城区里的古城产业区,还包括城外东南部繁塔禹王台产业区,城外西南部“城摞城”遗址博物馆产业区,城外西北部收藏文化产业区,城外北部创新文化产业区。这个大园区,总面积达到14.9平方公里。它最大的好处就是,改变原来单一园区单打独斗的局面,现在,通过“抱团”做大的园区,接下来就是要实现“做强”的目标,具体说就是围绕既定的十大产业,将园区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以宋文化为特色的休闲娱乐旅游产业园区。

无论是“汉阳造创意园”,或是“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去房地产化”,当这些传统园区遇到发展瓶颈,不再是推倒老房盖新房,都没有以房地产的思维去开发产业园区,而是从行业、投资的角度为企业提供服务。

服务也是一种产品。转型升级后的园区,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服务发展模式,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商务、资金、信息、咨询、市场、培训、政策与人才支持、技术开发与交流、资源整合与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此外,还引入中介服务机构,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的个性化服务。

通过精细化服务和科学管理,“智慧型”园区借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实现了成功转型。比如“汉阳造创意产业园”,成为“城市再生、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经典案例。

(下转第十八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