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产业公司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资本热情骤降 物流O2O抱团自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笛

“长夏已尽,凛冬将至”,在《冰与火之歌》中有着这样一句箴言。

对于众多新兴物流公司而言,这句话似乎应该变为“短夏已尽,凛冬已至”,在资本的暖阳下生长不过数年的物流公司们,尚未茁壮就踉踉跄跄地跨入了资本的寒冬,尽管物流领域融资的案例一直持续到9月,然而难度却在不停地攀升之中。

“到了今年下半年,大家都傻眼了,现在排队IPO的有1000多家企业,而且排上以后没有交易量,也拿不到钱,所以说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速派得CEO江镇表示。

短夏已尽 凛冬已至

从6月股市的大幅变动开始,整个资本行业感受到了从二级市场波动而来的寒意,这一寒意很快就波及到了刚刚成长起来的一波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物流公司。

一位物流同配领域的创业人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在今年5月份,他就开始接到了资本方面的橄榄枝。起初,他还有很多选择的空间,而进入7月后,很多以前热情的投资方态度逐渐转变,在这一情况之下,这位创业人选择了合伙人追加的投资。

相较于其他行业,物流领域资本的热情度并未迅速衰减,实际上,在今年8月到9月之间,依然有很多物流企业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在这其中包括运满满、货车帮、运东西等多家企业,融资金额也普遍都在千万级以上。

而从10月开始,资本寒冬开始逐渐发挥出威力,在持续两个月的时间中,获得融资的企业数目迅速下降,很多在此前盛传将要完成下一轮融资的企业也迟迟没有新的消息传出。

“在下半年很大的感受是参与战争的竞品减少了。”一位同配O2O领域的公司负责人表示。在这位负责人看来,资金紧缩之下,很多后续乏力的公司可能会面临着淘汰。

倒下的公司将会成为养分,在下一个夏天到来之际,将试错的经验和市场的空间遗留给从寒冬中走出来的公司。

冷静反思 抱团取暖

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反思的机会,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时,许多问题都可以被资本的力量所掩盖,而在这一力量退去之后,企业家们要开始考虑更多的现实问题。

“因为烧钱这件事情其实不靠谱,首先是因为物流市场太大,烧了钱连烟都不冒一下,我们都很理想化地想把烧钱的人烧死,再来收割市场、学习别人所有的优势和模式,重新来做,但是这件事情是很不现实的。”江镇如此表示。

在他看来,在没有钱供给你烧更大的市场的时候,新增用户数量就会越来越少,获取销售额的边际成本会越来越高,到最后,将不得不去维持特别高的服务水平才能维护老客户,因此,物流领域不可能仅仅依靠补贴和烧钱进行市场拓展。

“O2O的实质就是后面这句话:供应链的重构。实际上在整个供应链上,分工体系的重构才是我们的O2O最终生存目标”。对于目前的O2O领域江镇做出了这样的理解。

与创业公司相比,传统物流行业更早地感觉到了冬天的到来,作为与实体行业关联甚密的传统物流行业,在2014年下半年就已经感觉到了货源的减少,甚至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这一情况在2015年并未缓解,而传统物流企业中一部分已经开始做出实际的改变以面对这一情景。比如在海南,从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就出现了多家小型物流企业跑路的情况,而当地的物流企业正在通过抱团注资、并购的形式进行自救。

凛冬之下 尚有生机

尽管在寒冬之中,但依然有公司顺利地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我们是从今年8月开始接触资本方面的,后来很快就获得了一些资本的意向,目前已经完成A轮的第一次融资。”满意通达CEO徐磊如此表示。

此次满意通达获得了上海初创资本千万级别的投资,而这次投资是在双方见面仅仅一次的基础上就最终敲定的。

徐磊还记得当天与初创资本见面时自己难得的西装革履穿戴整齐,聊到兴头之时,徐磊习惯性地卷起了裤管,点上了一根烟。这一动作也给初创资本方面一个较好的印象,“初创资本方面觉得物流是一个很落地的行业,可能我这样让他们觉得比较务实吧。”徐磊表示。

对于徐磊而言,公司在建立两年中的经历与目前物流创业公司所经历的相似——在建立初期,公司也曾多次获得资本的青睐,而徐磊当时并不认为融资是恰当的时机,在随后的一段时间中,徐磊也经历了资金紧张,并在这个过程中多次试错,调整公司的发展方向。

而目前再次获得资本青睐的模式,恰恰与徐磊当初建立公司的初衷大致相似。“虽然是绕了一个圈,但试错的过程还是不能缺少的”。

在徐磊看来,寒冬虽然存在,但是作为正在风头的物流行业,尚有大量蕴藏的空间,短暂的资本空窗期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创造价值的公司最终是会被认可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