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为何要“干掉”中层?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要说史玉柱也真是够猛的,巨人网络总共有160名干部,他一次性“干掉”133名,只留下27名。当然,像这样对中层开刀的不止史玉柱,在裁掉中层这件事上,干得又早、声势又大的当属海尔,张瑞敏这两年裁掉的中层数以万计。从规模扩张时代向组织变革时代的进化,让一场深层次的“中层危机”大面积地向中国企业袭来。那些昔日的财富创造者似乎已经变成企业的负担,“中层危机”已经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张瑞敏把这些中层称作是“烤熟的鹅”,认为他们已经没有了神经。在那些成熟的企业中,大部分是已经在中层岗位上工作多年的管理者,已经没有了创业时的理想和血性,许多工作都是靠着惯性在向前推动。他们在公司里是享受待遇高、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差、投入产出效能低的一类人。从事业上,大多数人没有再上一个台阶的可能,对于前途感到渺茫;从收入上,他们通常拿着数十万到上百万的年薪,多一二十万或者是少一二十万,都不会对生活品质有任何影响。企业不知道怎样才能激励他们,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如何再焕发出年轻时的激情和干劲。他们对市场的变化不再敏感,反应也变得迟钝,别说是温水煮,甚至是沸水煮,他们也不会有感觉。如果企业不能采取对策激活他们,那只有把他们“干掉”,否则企业就像动作迟缓的恐龙一样,因为无力应对变化的环境而死掉。

受中国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即使是在民营企业中,中国企业的中层也都是“官”,要享受相应级别的“政治”待遇,中层的负效应阻碍企业发展。在一些企业,你看到的不是“论功行赏”,而是按级别分钱。一个年轻人无论多能干,只要你级别比别人低一级,你就很难在收入上超过他。尤其是在非销售部门,这种情况更普遍、更明显。通常来说,一个中层管理者的收入,基本上可以抵上好几个基层员工的收入,这样一种现实,难免会让那些冲在一线干活最多的年轻人感到不平衡。同时,由于企业中层的固化,也会导致年轻人缺乏上升通道,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活力。“干掉”一个中层可以够一个部门的开支,这种简单的经济账,实质上只是企业对中层下手的表面原因。最让企业受不了的是,还有一些中层会像在官场一样,刻意经营自己的地盘,让公司变成了大大小小的若干山头。盘根错节的内部人事关系以及无药可救的官僚作风,会让企业失去活力。以致那些空降的高管,甚至是新接任的CEO都会感到寸步难行。

企业上市的造富效应,既让一些中层由此暴富,也让大量没能碰到这种机会的中层倍感失落。在中国,上市是最强大的造富机器,只要企业上市,立刻会让高管们身价百倍,一些中层由此成为千万富翁、百万富翁。对此,那些未上市公司的中层们真的是羡慕嫉妒恨,对比那些赶上上市机会一夜暴富的高管,他们就会有巨大的失落感,感觉到干得没劲。除了公司上市,其他激励似乎都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公司没有上市计划,他们就没有工作的动力。很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之所以也天天忙活着筹划上市,很多情况下,也是被管理层们逼的——老板们只有为他们画出足够大的饼,他们才肯卖力地干活。

事实上,不止中层,只要是和企业的战略目标不匹配,一些高层同样会被“干掉”。对于中国公司来讲,用裁减高管的办法提升业绩,更像是与“国际接轨”,寻求更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是“国际惯例”和趋势。据报道,由于近两年盈利下滑,渣打首席执行官Bill Winters计划裁掉约四分之一的高层员工,即全球总裁员约1000人,涉及范围从董事会成员到董事总经理。资本市场对这一裁员计划表现出积极的反应,消息公布一周内,渣打股价累计上涨16%。同样是由于业绩原因将要改变组织架构的还有三星公司,有报道称,三星会在未来裁掉三分之一的高管。方洪波接任美的集团董事长后,对于跟不上他转型思维的人,方洪波态度明朗地进行了裁撤,从他接手到2014年,管理人员由原来的2.5人减少到1.5万人,特别引人关注的是,有三名董事兼副总裁级别的“元老”辞职。

“干掉”一些中高层不但可以减少大笔薪酬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组织变革的阻力,让企业的运行变得更加高效。推动史玉柱下决心“干掉”中层的原因,就是看到了国外同行的高效率,他不希望才有11年历史的巨人网络变成“啃老”的状态。他在芬兰SUPERCELL公司看到,这个年利润12亿美元的手游跨国公司,总共只有168人。他就此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公司不是人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

除了企业的主动转型外,一些经营陷入困境的国企也被迫大幅度裁减中层,国企的“铁交椅”再次被打破。据媒体报道,阜新矿务局公司两级机关副总师级干部由199人裁减到57人,裁减幅度71.3%;科级以下干部由6159人裁减到3155人,裁减幅度48.8%。“熬了多年的科长到食堂端盘子、做警卫的比比皆是”。追求员工的性价比,是所有市场公司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身为中层,如果不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下课”也只是早晚的事。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