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园区亮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园区亮点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定力”铆足岫岩后发优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江金骐

哨子河畔,蓝天、碧水和绿树构成绿色岫岩美丽画卷。 本报记者 江金骐/摄

进入今冬供暖季,东北地区接连发生严重雾霾,沈阳8日的PM2.5均值曾突破每立方米1100微克,一时间,当地工地停工、大车限行、中小学校园停止户外活动……遭受雾霾袭扰的市民们苦不堪言。相比之下,地处辽宁西南部的岫岩,虽然被本溪、鞍山、营口、大连和丹东等中心城市包围,但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并没有那么多苦恼,人们每天走出家门,仍能看得见门前绿水,看得见头顶蓝天。这样的天然“福利”,不仅让当地人自得其乐,也吸引着许多客商,密集到访此地寻找商机:

10月28日,中国华信集团、《中国企业报》集团、中科建设开发总公司相关负责人组成的考察组,对岫岩的投资环境和人文生态开展实地考察。

11月1日,岫岩旅游产业发展峰会暨第四届博雅旅游论坛举行;11月3日,大连民族大学与岫岩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还有10月23日,大连市台商协会会长董启堂一行,也到岫岩考察投资项目。

“后发也是一种优势。”岫岩县县长张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跟其他地区相比,岫岩发展宁可慢上三五年,也要留住青山绿水,留足发展后劲。

坚持生态立县

张鑫所说的“后发优势”,其实就是生态优势。

三个月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包括岫岩在内的若干县(市),被确认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这标志着岫岩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正式进入国家层面。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岫岩作为鞍山市辖的一个民族县,全称是岫岩满族自治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进入岫岩地界,看到处处是山,山绿、天蓝、水清是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越是良好的自然条件,我们越要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张鑫介绍说,岫岩虽然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没能跟上趟,但在生态建设上却一步也不敢落下,比如在国家每次加大对林业建设投入时,岫岩林业都会借着东风快速发展。

多年以来,岫岩不但实施了国家生态造林工程、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还跟进辽宁省以及鞍山市的防护林建设、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千村绿化”等工程。张鑫表示,正是步步跟进一大批国家、省、市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才使岫岩的造林绿化面积逐年扩大到70%以上,这些为全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

生态好了,不仅为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发展指引方向。对此,张鑫表示,“岫岩山清水秀、宝藏遍布,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从张鑫介绍中我们得知,岫岩县委、县政府提出“金山银山放在园区,绿水青山留在身边”的发展理念,至此,全县依托大洋河临港产业区、雅河工业园区、前营农高区等园区平台,为每个乡镇区开辟专属区块,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小散乱发展模式。

发展特色经济

保护生态是为了建设宜居社会,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发展有特色的县域经济。

岫岩目前是全国蘑菇生产第一县、柞蚕生产基地县、绒山羊生产基地县和秸秆养牛示范县。其中,岫岩的蘑菇产业,是鞍山乃至辽宁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岫岩县通过采取建设产业基地、推进深加工、加强科技研发、完善市场流通“四位一体”模式,将小蘑菇做成大产业。早在3年前年,岫岩县蘑菇以年产60万吨的产量,一跃成为“全国蘑菇第一县”。现在,年产值超50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8%,全县每两三人中就有一人从事与蘑菇相关的产业,总人数超过20万人,覆盖全部乡镇,成功跻身全省首批“一县一品”基地县行列。

全县通过推进蘑菇深加工,实现了从原料基地向产成品基地战略转移。岫岩县已引进各类食用菌深加工企业约20家,岫岩县还提高菌种研发能力,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进由菌种需求大县向菌种研发大县、供应大县转变,目前,岫岩县滑蘑出口量已占全国“半壁江山”。

“引导农民从事食用菌、畜牧、柞蚕、干鲜果等传统特色产业,既是发展生态农业,又是生态价值的延伸。”据张鑫介绍,岫岩先后引进上马“深山秀”饮品、槿宁食品、聚缘食品等10多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产业互动中,岫岩立体式的、循环式的现代农业,为岫岩的经济发展起到“压舱石”的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吃好“资源饭”,岫岩除了加快生态农业建设,还规划打造非金属矿产品、菱镁、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建材、轻工纺织、食用菌、玉加工等八个产业集群。

“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岫岩经济的新增长点。”岫岩食品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赵振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岫岩食品工业园已有东达、槿宁、等35家企业。2014年产值达5.5亿元,出口创汇占总额的68%。

产业转向“三二一”

生态与产业如何实现深度结合,旅游业首当其冲。

2014年以来,岫岩开始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新探索,他们通过对生态农业、县级工业的科学比较,决定将旅游产业调整为县域经济结构的首要位置。一年来,岫岩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其辐射带动的服务业对全县经济发展贡献率由去年的23.3%上升到42.9%。

“作为民族自治县,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张鑫告诉记者,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三个满族自治县之一,岫岩民俗文化深厚,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巨大财富。2014年,岫岩将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确定为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一二三”转向了“三二一”。为此,岫岩先后制定出台了《岫岩旅游产业扶持办法和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岫岩旅游产业的实施意见》,并成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区组建了旅游工作办公室,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招商引资,为此,岫岩积极做好旅游项目的包装推介工作,瞄准大企业、大集团,对本土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深度开发。

在对旅游业进行深度开发的过程中,岫岩县通过公开招标,聘请北京知名规划专家,完成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启动实施5000万元以上的旅游产业项目12个,特别是玉皇山旅游观光带项目和陨石坑项目,已纳入全省“十三五”规划,作为全国优秀旅游项目和全省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加以推进。

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2015年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岫岩全县共接待游客2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旅游业带动的服务业,也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岫岩将打造沟峪旅游骨干项目和旅游界点,加快玉皇山旅游观光带、湾流汇国际飞行基地、龙潭国贸温泉城等10个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培植新的旅游项目,并成立旅游委员会和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推进旅游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