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园区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园区产业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苏软件园“孵化”正当时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霂轶

投入14.5亿元的江苏软件园天目湖基地,将于2015年内开园

当孵化器在多年的积淀期后,在2015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井喷式发展,“孵化器”这个普通的词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出现在全国的大街小巷中,在这后面,是持续壮大的创业大军。以创业者为“中间体”,园区和孵化器的关系愈发紧密。

“我觉得孵化器恰恰是产业园区的前置和补充。我们所讲的产业园区一定有某几个产业集聚,是一个集中区,这就会叫做产业园区。”江苏软件园总经办主任施琦认为,由于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是从众多项目的一项开始,到产业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产品市场化的递进,最终形成一个全产业链,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进化。“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在产业园区里,孵化器是必不可少的力量。”

孵化模式成关键

施琦的观点和火花S-Park创始人、园区中国总策略师宋振庆的想法如出一辙。

此前,宋振庆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便表示,“孵化器可以让园区链条变得更完整、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二者天然就有融合性。”但宋振庆同时提出,孵化器的逻辑和模式一定要想清楚,否则就是噱头。

看看江苏软件园的逻辑和模式,目前江苏软件园的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专业类型的科创空间。施琦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第一种主要是围绕一个专业主题,打造一个产业链,比如医学方面。但是,专业的科创空间有一个前提,所入驻的企业必须是全球知名的、行业的标杆。第二种是综合类型的科创空间。科创空间不局限于某个产业上面,空间主要作为孵化器使用。

拥有三个“国字号”荣誉招牌的江苏软件园,早已不再满足最初的创收纪录——2014年,该园实现软件业务的收入达540亿元,较上年度同比增长20%,累计引进IBM、甲骨文、微软、惠普、中国电信等软件企业180多家。江苏软件园的基地之一徐庄孵化研发基地,目前的定位是,做国内一线中小软件企业的孵化基地,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验基地,做国内外企业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到目前为止,南京市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创客空间“啡咖啡孵化器”也落户在此,这就是说,江苏软件园甚至成为了“孵化器的孵化器”。

分类支持

不同于部分园区对创业项目的严苛筛选,江苏软件园对孵化项目很是宽容,只要项目书符合要求,便可以进园。于是,在江苏软件园里众多的孵化项目中,存在着刚起步的小企业,同时也存在着已经过A轮B轮融资的企业。

项目所处阶段不同,江苏软件园的孵化方式自然也随之适应。

“在项目刚起步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对项目的扶持、资金的扶持,这其中的资金来源可能是投资,也可能是政府的资金支持。”施琦介绍,如果进来的是已经完成融资的企业,那么这个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或者效益在里面,这时,作为园区运营者,对进驻企业,更多的是给予引导或导向。换句话说,这时候,主要不是提供资金支持,而是给他解决其他问题。但是不管是哪个发展阶段,园区对每个类型的企业,都不排斥。

项目须“网络支撑”

随着园区和孵化器的关系愈发紧密,两者共同存在的问题也愈加明显和被放大:园区需要进驻企业,孵化器需要孵化项目。但是,据《中国企业报》记者走访了解,仍存在大量的孵化器只是徒有虚名,孵化项目的缺乏也成了众多园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施琦表示,“这要找到原因,当然也可能是地域性的问题,现在的孵化项目一般来源于高校。但是,统计分析发现,高校的孵化项目来源,只占所有孵化项目的20%。更需要关注的是,大部分来源于高校、科研机构或部分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对某一个行业产生了新的想法,形成了新的项目创意,进而着手推进项目的市场化。据施琦分析,更多的孵化项目,就来源于这个层面。

施琦同时建议,在整个孵化器建立的时候,创办者首先要考虑到周边的科技资源、高校资源、人力资源等,能否支撑起项目需求。另外,如果是单一的孵化器,会受到地域的限制,会出现项目来源相对狭窄的问题。所以,孵化器自身的系统化建设和区域性网络化建设,也是项目来源非常重要的保证。如果在全国没有足够的网络支撑的话,那么有可能会制约项目来源。

施琦的“网络支撑”,大多指的是江苏软件园正着力建设的虚拟软件园。施琦最初的构想是想打造孵化器行业的携程,依靠强大的网络,让各种需求在这个平台上完成对接,在一个完全平台化的空间,企业类型、发展阶段甚至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分析。

目前,江苏软件园的在孵项目已达300个,科创空间的规划是300—500万平方米,归因于园区的积淀和属性,江苏软件园的孵化器发展似乎更加迅速、顺利。施琦透露,江苏软件园后续可能也会和园区里的途牛、苏宁合作。在施琦看来,进驻园区的企业和孵化器关联度非常高,这些大企业在产品展示的过程中,实际也是在检阅、提升科创空间的服务水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