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2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第32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华录:智慧城市增厚公司业绩

旗下上市公司易华录签订智慧城市项目协议50余个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钱英

易华录11月5日在全景网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目前正式签订协议的智慧城市项目约50多个。作为中国华录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易华录的主营业务是以承接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工程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智能交通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从2010年“智慧城市”一词的提出,到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央和地方已经达成共识,智慧城市是未来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一种重大转变,必须共同推进。”国家发改委智慧城市联盟执行秘书长郑明媚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布局智慧城市

据悉,目前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已达到409个。其中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202个,科技部智慧城市试点20个,工信部信息消费试点68个,发改委信息惠民试点80个,工信部和发改委“宽带中国”示范城市39个。

中国华录集团顺势而为,借助其独有的优势,提早布局智慧城市领域。

中国华录集团于2001年4月成立了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板块,向全国各城市提供“智能交通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据介绍,2014年,中国华录集团与太原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围绕产业发展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共同推进太原市智慧城市试点的建设。

作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开拓者、中国智慧交通的引领者、中国交通文化发展的推动者,易华录已为全球1/5的人口提供了交通便利和安全保障的科技服务,足迹横跨亚欧大陆。“我们希望运用独有的‘智慧’方案,为更多的城市带去便捷与美丽。”中国华录集团总经理张黎明说。

为了让记者有更直观的感受,中国华录集团副总经理、北京易华录科技公司董事长韩建国以北京智慧交通为例向记者介绍,通过调度屏幕用户可以看到北京正在时时运行的近1万辆公交车运行的情况,这套系统以华录自主研发的软件平台为核心,结合卫星定位和3G移动网络应用,指挥中心的调度人员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对单个或多个公交车辆指挥调度,同时可以通过软件平台对驾驶员行为、车辆故障信息等进行管理和统计,通过搭载车载摄像头进行视频监控和联动报警。

“这套系统也可以应用在校车、旅游巴士、消防车、危险品运输车等领域。目前,我们已经为全国200多个城市及海外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新加坡等国家提供了智能交通相关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韩建国表示,智慧交通只是华录版智慧城市建设方案N个系统工程里的一方面。

怎样建设智慧城市?

未来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常驻城镇人口已接近7.5亿,城镇化率为54.7%。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接近70%,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在城市中。

张黎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息消费已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所以国家在这方面启动了两大工程。第一个是以数十家示范基地为代表的家庭信息消费;第二个是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代表的城市信息消费建设。

张黎明表示,“华录集团在这两方面领域都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势在必行。解决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各种城市发展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等方面,‘智慧城市’都大有可为。”

建设什么样的“智慧城市”,怎样建设“智慧城市”值得思考。韩建国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力,组织和汇集理念、技术、资金、产业等资源要素,以预防和解决‘城市病’为导向,以‘一城一策’为特征,以长期运营为目标,真正为地方提供切实可行的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和优质服务。”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度的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和服务商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也将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商机。郑明媚认为,“如果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仓促上马,搞不好甚至有丧失机遇的可能。”

纵观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复杂和专业性程度高的特点,存在着资金短缺、人才短缺、服务短缺等明显问题。“各地方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切忌盲目跟风,一旦跟风势必会造成新一轮大规模重复建设,浪费巨额投资、缺乏应用实效,造成信息安全隐患等后果。”郑明媚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因地制宜,注重实际,稳步推进,试点先行。此外,还要注重创新机制,开放共享机制,政企合作,从而得到长效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