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园区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园区调查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产业平台 适应园区发展新形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郝帅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民生证券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园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培育的重要平台,毫无疑问,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中,园区为推动我国城市和战略性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那么,在这个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园区自身的发展又面临着哪些的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

《中国企业报》:“十三五”规划有哪些涉及园区?在“十三五”中园区建设要注意哪些方面?发展大方向是什么样的,哪些行业的园区会在“十三五”中有大发展?

杨建国:“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培育全新动能来破解发展难题,并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从方向和大框架上对产业园区未来发展进行了规划和引导。规划提出推动中国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产业园区必须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不断推进平台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中国企业报》:随着产业园区的专业化、市场化、集聚化和互联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中的产业园区如何才能适应新常态?

杨建国:对新常态的适应是个动态过程,关键是将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在产业园区培育和建设过程中,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环境”打造,不断提升园区的创新力和研发能力,完善优化产业链条,注意差异化发展。同时,随着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园区要愈加注重服务提升和品牌建设,促进园区品牌和企业品牌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中国企业报》:五大发展理念毫无疑问将成为“十三五”期间产业园区的总体方向,但在具体落实上,如何做才能身子正、步伐稳且迈得快?

杨建国:任何一个园区,在构建产业新体系上,都应抱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的信心。在产业结构方面,工业化和信息化领域、现代服务业领域、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将得到长足发展。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这不仅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产业园区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中国企业报》:园区在“十三五”中如何做才能接地气,有自身特色?

杨建国:既要深入贯彻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又得注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这就要求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集聚资源优势,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实体经济和数据经济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新常态下,产业园区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的融合,形成互联互通的体制,构筑新的平台体系和产业生态。

《中国企业报》:您认为在“十三五”中,园区建设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杨建国:一直以来,招商引资都是产业园区的“老大难”问题,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园区建设呈现一窝蜂状态,部分园区的产业规划不合理,主导产业发展战略不清晰,园区服务配套缺乏,部分产业园区运营效率低下,“空壳化”严重等等。

未来产业园区将不再是以用地性质和规模设定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产业平台构建为核心导向,这也对政府的园区规划、科学引导和建立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企业报》:随着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针对上述问题,您有哪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杨建国:面对“狼多肉少”的现实,就要求地方政府不断提高政策解读能力,积极加快职能转变,推进平台建设和体制、制度创新,加强园区的创新氛围、创业氛围、管理服务打造,细化园区考评机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清除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

在政策方面,政府围绕企业的入驻、发展,制定灵活、完善的政策,同时应在企业融资、创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创业孵化平台,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业辅导。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因地制宜,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注重差异化发展。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应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嫁接互联网产业,着力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产业园区的品牌价值,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