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制造业迎大机遇: 未来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祝辉

王利博制图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进产品认定,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十三五”规划将执行“中国制造2025”并把再制造业纳入到发展规划中。在新的政策背景下,再制造业将成为一个循环利用、低碳减排的新兴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高大上的“翻新业”

什么是再制造?《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企业表示“不太清楚”或“目前还没涉及此项产业”。只有一位从事发动机再制造业务的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作出了较形象的解释:就是废旧产品的“翻新”。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再制造产业并非简单的翻新和维修,而是一种对废旧产品实施高技术修复和改造的产业,它针对损坏或即将报废的零部件,进行再制造工程设计,采用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使再制造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新品。

“当然不是简单的翻新,关键要看你对‘翻新’这个概念怎么理解,我们在这过程中也是有很多技术的,包括一些高科技技术,所以说我们这应该算是高大上的‘翻新业’。”上述企业负责人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补充解释道。

“当前工业经济的形势比较严峻,下行压力比较大,传统制造业继续寻求新的增长点,产能过剩的矛盾体现出来。中国工业发展到现在,传统的工业增长方式将来可能一去不复返。所以从大的发展趋势而言,再制造将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表示。

2020年产业规模

将达2000亿元

“在未来的五到十年,绿色发展还是未来国际发展的大趋势,资源和环境问题依然是全球要面临的挑战,目前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战略,重树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很多国家也在推行高效、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综合处副处长郭丰源表示。

“靠科技创新,短时间又难以改变现状,因此通过发展再制造业或循环经济,相比其他产业更容易实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要求。”刘文强表示。

“从国家层面来说,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关键不是让企业增加多少产能,产出多少利润,而是基于整个环保事业、绿色产业、循环经济角度来考虑的。”北京首拓汽车滤清器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昱升告诉记者。

据高昱升介绍,其所在的首拓公司是北京一家专门生产汽车滤清器的公司。公司经营和生产班子由原先“首钢”下岗职工转换而来。公司目前生产的产品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新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是汽车“4S”店废旧回收滤清器的再生产。

“光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就有500多万台。而且滤清器属于消耗品,每辆车一年至少要换两次,这一年下来就得产出1000多万废弃滤清器。要是就这么扔了,对环境产生很大破坏。我们公司从事这方面的再制造,既符合国家环保政策,又解决原首钢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政府怎么会不支持呢。” 高昱升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再制造产业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汽车维修业,最初目的为了走出当时美国的经济萧条困境。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正式提出“再制造”产业概念,其它工业发达国家随之跟进。目前再制造产业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重要产业。再制造产业最大的优势便是节能减材,约能节约原材料70%、节能60%,可减少钢铁、铜、塑料颗粒等大宗商品的使用量和进口量,缓解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减少报废产品对环境的危害,是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最佳形式和首选途径,也是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

虽然再制造产业直到上世纪末才进入中国,但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国家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法规,扶持再制造业的发展。

“目前通过开展一些再制造的试点认证,相应的技术支撑能力,相应的一批龙头企业取得了较好成效。我们在‘中国制造2025’的‘1+X’体系中,在其中的绿色制造工程中,对再制造产业进一步进行了明确,并且对再制造产业到2020年的发展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到2020年再制造的技术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制造的产业规模达到两千亿元。”郭丰源表示。

中国再制造业

面临诸多挑战

再制造产业以其节能环保优势,获得了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但产业发展的持续驱动力还应来自于相关企业对利益的追逐。

“效益方面也还不错。有国家的政策支持,我们企业运营方面就好开展工作。像我们企业就因为有再制造这块业务,前段时间就和唐山一个专门从事再制造的园区达成协议,他们划给我们50亩地,还划给我们一笔项目资金,这个效益还是不错的。”高昱升表示。

“其实对企业来说,再制造业的最大优势是成本控制,废旧品的回收毕竟比新材料的采购要便宜,而且对汽车滤清器而言,较少涉及器件磨损的问题,大部分都可回收再造。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利润也就上去了。”高昱升补充道。

不过,中国的再制造业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目前,再制造产业涉及面广,几乎可涵盖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矿山机械、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等大多数制造业的二次生产。但不是所有制造业企业都能开展再制造业务。这其中,技术门槛将部分企业挡在了高端再制造的门外。

记者了解到, 其中的第一道技术门槛就是 “原材料”的寿命监测。这其中,“疲劳寿命”是寿命检测的核心,“裂纹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关键。

除了寿命监测,从事机械高端再制造的企业还要迈过的门槛就是产品的修复和再制造技术,由于再制造产业的产品“原材料”都是经过长期服役而报废的各种成品零(部)件,从事再制造的企业要在保持废旧零(部)件材质和性能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还要通过精湛的再制造技术实现原产品的功能升级。

“我们提出要积极推广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提高对增材制造、疲劳检测与剩余寿命评估等技术工艺,进一步完善再制造产品的认定制度,实施高端再制造和智能再制造的示范工程,提出到2020年再制造的技术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郭丰源指出。

除了技术门槛,目前我国再制造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瓶颈就是原料回收渠道的不畅。由于再制造产业的原材料来源于对废旧器件的回收,其获取渠道的优劣成为产业是否可以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各制造行业还未建立起高效的原材料回收系统,难以为相关产品的再制造提供有效的原料保障,导致行业成本支出过大。

“拿我们企业来说,北京现在‘4S’店废旧品的回收基本被五家公司把持着。我们公司因为没有相应的回收资质,只能从这五家公司购买回收物品,这就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北京现在在这方面很难再批新的回收资质了。” 高昱升表示。

为了拓宽回收渠道,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和市场发展,高昱生所在公司准备走出北京,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利好,在河北固安和唐山开设分公司,专门从事滤清器再制造相关的环保经营。

“我们会加大对地方部门的指导力度,指导地方有关工业部门对相关的再制造试点企业、试点单位给予更多的支持。同时,指导各个地区的再制造企业健康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郭丰源表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