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研: 从科研大院走出的混改之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钱英
王利博制图 |
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闭幕,会议公报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早一段时间发布的国企改革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国企改革的时间表已然明确。
国企改革无疑将成为“十三五”改革重点,特别是以混合所有制为主的国企产权改革。“国企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寻找好的道路,使国有经济控股并得到真正的监督。”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著名经济学家贾康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讲道。
引入民资,
探索混合所有制
无疑,中国钢研算得上是在这场体制性“裂变中”,成功走出属于自己的“股份混合所有制”改革之路的一家。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多家科研院所掀起企业化转制浪潮。由钢铁研究总院牵头发起成立的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2000年,安泰科技上市,成为由中央直属科研院转制设立后上市公司的第一家。之后,随着旗下金自天正、钢研高纳相继上市,中国钢研成为坐拥三家上市公司的大型科技型央企。
目前,中国钢研旗下三家上市公司都是相对控股40%左右,60%左右则是社会大众投资者,有个人、机构投资者,也有民营企业的大股东。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白忠泉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企业有它的强项,比如资源的获取、人力资源的配套,还有一些其他的党政工团特殊的设计比较完整。但是国有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遗留的问题。比如,机制不够灵活,反应速度、决策、程序链条比较长,权责不统一……这些恰恰从其他的所有制形式的优点有所体现,比如反应速度快、关系相对简单,市场化程度更高。因此需要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提升中国企业的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的目的。在这个层面上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因此我们欢迎多元化的资本进入,谁对我们企业发展有利,企业效益发挥得好,我们就可以合作。”
对此,贾康给出了这样的观点,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并非“一混就灵”、“一混就成”,既要解放思想,也要实事求是。绝对不能按照原来的管理办法,需要寻找好的道路,使国有经济控股并得到真正的监督。“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要保持其主体地位和控制力,如何做到国有企业保值、增值,预防国有资产流失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员工持股,试水股权激励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员工持股成为国资改革的最大亮点。触觉敏锐的中国钢研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通过员工持股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白忠泉向记者介绍, 2014年中国钢研成立了钢研晟华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钢研晟华),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瞄准冶金、环保领域的技术和装备开发。“我们一直在探索,考虑在一家新成立的公司中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通过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两方面的结合,实现公司和员工的长远发展。”
据了解,钢研晟华注册资金6000万元。其中,钢研集团、钢研总院、自动化院共持股85%,员工持股15%。
“这是第一次实行员工持股。我们希望通过机制、体制的切换,能够激发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现有的技术成果运用到市场中,为企业发挥创造条件,同时为行业和社会解决问题。”白忠泉表示,将公司的发展与核心骨干的发展紧紧捆绑在一起,将会最大限度释放出人才和技术红利。
创新驱动与国企改革
并驾齐驱
对于中国钢研而言,创新驱动与国企改革同等重要,两驾马车并驾齐驱。
近年来,中国钢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提出坚持“三个面向”的科技创新市场化导向,加快推进组织创新、流程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切实加强科研和产业有机融合,使科技创新成为集团公司转型发展的动力、持续增长的源泉。
新冶集团副总经理张岩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未来还将成立一个混合所有制企业,新冶集团计划控股51%,集团外资本占49%,预计两年内登陆资本市场。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问题必须依靠双创,也只有双创才能把钢研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向高潮。” 白忠泉告诉记者,从钢铁研究总院到重组成立集团公司,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按照现代企业机制来运行。“以前,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大做强做优,就是纯粹完成研究任务,提交合格的研究成果就行了。但是现在我们要集中手里各种资源:人力资源、科学研究资源、财力资源,把三者结合起来,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这是根本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