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业陷“十投八亏”怪圈
赔的多赚的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少杰
值得注意的是,看似热闹的资本市场背后,却是残酷的盈利现实。据了解,目前,众多国内已经建成的影视城项目运作现状并不如预期。
与横店影视城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地大大小小的影视拍摄基地大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整体经营冷清与惨淡。
传80%影视城亏损
据了解,很多影视城建成后,缺乏后续资金投入,十多年都没有改造过,对剧组和游客都没有吸引力,最终陷入困境。以云南大理的天龙八部影视城为例,当年因为《天龙八部》在那里拍摄而成名,但电视剧播放完热度一过,便很难再借助影视剧的热度吸引游客,影视城出现闲置。
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1500亿元巨资被套牢在2500多个主题公园上,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无法收回投资。根据此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影视基地中能够盈利的比例仅5%,还有15%的影视基地勉强达到温饱,而剩下80%的影视基地处于亏损状态。
“每一个影视城、影视基地都有自己的销售团队,四处拉拢制片人,寻找剧组进入,他们的场租都很便宜,希望靠衍生产业赚钱,不过大部分都没能取得成功。”北京天创影视总裁石立斌说,几乎所有影视城都在模仿横店,但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北京老年福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一辉向《中国企业报》记者分析时认为,其中奥妙不乏体现在横店影视城现已形成的完整影视产业链——以低廉的成本和大手笔投资吸引剧组,并通过打造知名影视制作,吸引游客、追星族、群众演员、演艺人员等,带动旅游业发展,进而又带动了会展业、演艺培训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但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影视城所不具有的,在跟风建设的冲动下,层出不穷的影视城项目纷纷陷入‘谁都想成为另一个横店,但事实上只有一个横店’的发展怪圈。”黄一辉表示,每个影视城都要有差异化,找到自己的内容特点,要靠哪些卖点来吸引人群,这是影视城能否成功的关键。
不仅是影视城经营堪忧,就连影业本身也长期深陷难盈利困局。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来影视城作为行业中的下游产业表现的不景气,直接传导至上游产业加剧了难盈利格局,造成拍摄的大多数电影电视剧都难以收回投资。
投资洼地还是陷阱?
在黄一辉看来,尽管资本热潮汹涌,但这仍然是一个风险巨大的行业。无论是国产电影还是电视剧,都可能有这样的亏损率,只不过电影看起来会更加残酷,因为完全是靠电影票一张张堆积起来的。
有报道称,自去年以来,马云旗下阿里影业曾一度处于停牌状态,阿里布局影视娱乐业的野心虽早已彰显,只是近半月的停牌背后,马云的影业布局引发公众质疑一片。其间,坊间曾传出以“马云不懂电影,去年亏4亿”、“花了200亿,阿里仍然没有建立起娱乐产业的话语权”等为内容的传闻,虽然马云方面没有对此进行公开回应,但公众普遍对阿里在影视业投资的胜算表示了担忧。
而且,这种担忧此前一直存续。有迹象显示,早在3年前,为发展影视产业,江苏省无锡市曾豪掷100亿建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又称“华莱坞”),受到广泛质疑并认为是“圈钱占地”的重复建设,甚至是“追求面子”的政绩工程。
外界普遍认为,现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影视基地着实太多了。除极少数影视基地尚能盈利外,绝大多数影视基地空空荡荡,只配称为影视“故地”。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认为,在中国经济走向疲软的当前,没有必要打造“华莱坞”,浪费稀缺的土地和资金。
那么,一边兴建一边亏损,影视产业究竟路在何方?投资中又该如何规避风险?
黄一辉表示,“要投资影视产业,首先要看团队,要找有经验的公司,因为在这个行业,整合资源的能力相当重要;第二要看企业的市场盈利能力,大部分的影视公司,有一整套的版权盈利模式,但在国内,有些影视公司不是靠市场赚钱,而是靠政府的奖励生存,这样的企业没有可持续的经营能力,不可能实现良性循环,投资者最好不要碰。”
“投资方和地方政府,要回到开发影视城的原点来看,究竟是盲目在做,还是有一定的效果,要对项目进行反思。究竟是要做影视产业集群,还是要做影视主题旅游。”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已建的影视城项目需要重新定位规划核心资源,才能避免最终变成空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