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 “招商难”倒逼园区升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郝帅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民生证券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
在园区建设遍地开花的今天,如何招商,同时如何留住已进驻企业是每个园区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招商难也是摆在众多园区特别是近期上马,缺乏自身特点园区面前的同质化问题。
那么,如何使园区建设拥有特色,园区能通过哪些渠道使招商顺利进行,园区在招商中如何做到形式与内容并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
《中国企业报》:如何引导园区建设有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一个园区究竟适合哪些产业,由哪些元素决定?
杨建国:产业园区发展这么多年,专业化、市场化和集聚化程度不断提高,从野蛮招商过渡到精准招商阶段,点、线、面的立体产业生态愈加清晰。培育产业集群,首先要因地制宜、科学地确定主导产业,这和地方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市场空间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产业园区的前期规划、定位和运营上,都充分考验着园区管理者的智慧,一个有生机、有活力的产业集群,必须具有一个专业化、精细化、协作力强的产业链。重视园区产业规划和定位非常重要,利用产业园区的优势条件吸引关键性企业落户园区,逐步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
我个人认为,可以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有选择地吸引关键性企业在园区落户,建立筛选机制,在园区内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链的横向配套和纵向延伸。政府在园区发展过程中,切忌盲目攀比,应在企业融资、创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中国企业报》: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政策红利刺激下,地方园区发展迅猛,但部分园区遇到了一定程度的招商难问题。那么,这些园区能通过哪些渠道使招商顺利进行?
杨建国:招商引资难,难于上青天,这不是个别园区的困境。招商引资难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内忧外困。外困,全国一盘棋,都在围绕招商引资团团转,“狼多肉少”的现实导致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内忧,直接指向于地方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思路落后,招商引资服务跟不上。
招商引资是个技术活,涉及决策机制、产业发展趋势、服务举措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良性作用才能起到理想的引资效果,否则任何一方面兼顾不到,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招商引资功亏一篑。地方政府在今后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必须提高针对性,加强招商引资中介结构、行业协会、商会展开合作,利用他们的渠道、平台、资源优势来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
地方政府同时还应建立招商引资追溯机制,明责到人,这样既能提高招商引资服务质量又能加强预防。除了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市场空间这些硬性要素之外,投资者愈加重视一个地方的服务质量。
《中国企业报》:很多园区引入了“互联网+”概念,如何做才能让其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园区在招商中如何做到形式、渠道与内容并进?
杨建国: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招商引资要接地气,也得借助新媒体来武装,很多地方政府其实一早就看出了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招商引资的便捷和高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更多止于表象,没有真正活学活用,结果把“互联网+”弄成了“+互联网”,以为只要把东西发布到网上就行了,接下来的维护、运营、跟进不管不顾,招商引资的形式无非是论坛招商、节庆招商等。
事实上,无论是传统招商形式还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招商,招商的形式在发生改变,其本质却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招商引资的前提是,必须切实搞清楚自身有什么、相对比较优势是什么、最想要什么,搞清楚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是什么、招商地的功能定位是什么、招商对象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是什么,进而从中发现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契合点,找对招商引资的方向路径,提高成功率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