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金融投资
 

2015年11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方竞食 千亿消费金融大市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郭奎涛

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消费金融公司得以快速发展,而随着互联网与金融的日益融合,这一行业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这个行业已经形成了银行系、电商系、P2P系以及以马上消费金融公司为代表的O2O系等四大势力分立的局面。

2017年市场将破千亿

波士顿咨询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约为7.7万亿元人民币,预计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将于2018年增长至17.5万亿元。

银监会非银部主任毛宛苑指出,与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相比,消费金融公司专注于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消费贷款,具有小、快、灵的业务特点。所谓小就是针对20万元以下的单笔,快就是一个小时内办结,灵就是服务方式非常灵活,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金融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2009年经国务院同意,京津沪等才开始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2013年9月,又新增了12个城市的试点。今年6月,国务院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推广到全国。

根据毛宛苑透露的数据,自从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中国已陆续批设10家机构开业,另有数家机构正在筹建。截至2015年9月末,行业市场总额510多亿元,贷款余额460亿元。

艾瑞咨询公布的首份消费金融报告数据还显示,预计到2017年,消费金融整体市场将突破千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4%。

不仅发展速度快,经济收益上也非常可观。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最早4家试点的消费金融公司均实现盈利,截至2014年11月末,净利润达4.61亿元,资产利润率高于商业银行水平。

多方竞逐消费金融

广阔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竞争者。

银行系是最早涉足消费金融的力量之一。2009年政策闸门初开,北京银行、中国银行最早成立消费金融公司。随后兴业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旗下永隆银行、湖北银行、徽商银行也纷纷入局,银行系力量不断扩容。

“试点过程中,银监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机构的设立,发起人由首批的银行系为主,逐步拓展到家电制造行业,零售百货企业,运营商和电子商务企业等等。”毛宛苑在介绍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历程时表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以天猫、京东、苏宁三大电商平台为代表的电商系,目前,三大电商平台均已涉足消费金融,其中苏宁已经获得消费金融牌照,天猫和京东在消费金融领域虽暂没持照,却不影响京东白条和天猫花呗在各自用户群体的迅速渗透。

而P2P网贷则是最近盯上消费金融的一支力量,包括美利金融、惠人惠等,汽车等领域的消费金融更是P2P切入的重点。

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借鉴互联网的模式重新定义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就是由阳光保险、重庆银行等几大股东,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模式引入消费金融领域,让用户使用消费金融实现“无面签”和最快3分钟放贷。

赢在消费场景

与其它类型的金融模式主要拼技术、拼风控不同,消费金融是一种基于消费需求产生的金融服务,各类消费金融公司都十分看重消费场景的重要作用。

北京银行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耀璋表示,与零售商的合作是消费金融公司获取客户、短期内打开市场和进一步积累品牌效应、优化信贷资源的重要运营模式,基于消费场景的营销拓展是发展的永恒主题。

从细分领域来看,袁耀璋认为,得益于平台上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电商消费金融正在引领潮流。此外,教育类、医疗类、旅游类还有汽车配套领域的机会都很大。

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的首款产品“马上贷”,即主要探索信用消费+场景端布局的模式。实际上,这家公司的股东除了阳光保险、重庆银行,还有重庆百货、物美控股、浙江小商品城等几大线下卖场品牌。未来,还将在教育、装修、旅游、租房、电商等领域进行细分挖掘,联合其他行业,布局线上线下,进一步拓展消费场景。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新兴的消费金融市场的场景不断出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消费金融能够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中国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首席财务官周钧明说。

业内人士指出,在消费场景方面,电商系优势明显,但是技术和风控上却是需要向银行系学习的地方。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