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百年·企业新景气-路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百年·企业新景气-路径
 

2015年11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服务业 指引园区升级路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崔敏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过程中,现代服务业滞后成为“硬伤”。有专家表示,“十三五”时期服务业比重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将定调为由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转型。

在此背景下,过去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园区也在逐渐向综合型现代服务园区转型升级,探索适合园区的新路径。

“一区四园”联动升级

数据显示,我国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占GDP的比重仅为15%左右,同发达国家有1倍以上的差距,由此掣肘了“中国智造”进程。

200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50%。但是,2014年服务业比重已经达到了48.2%,到了2015年上半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9.5%。因此,专家预测,2015年服务业比重超过2020年目标50%的可能性比较大。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认为,“十三五”时期服务业比重继续提高是一个趋势。在此背景下,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园区,也在逐渐向综合型现代服务园区转型升级,探索适合园区的新路径。

以河北省卢龙经济开发区为例,这个始建于2004年的开发区,2011年7月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4年全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3.6亿元,经过10年的沉淀与积累,现在卢龙经济开发区采取“一区多园”的模式开发建设,南区包含县城工业园和绿色化工园,北区为新型建材园及食品工业园。其中县城工业园以机械与装备制造、轻工纺织、食品加工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同时带动商贸物流和生产服务业发展,努力发展成为现代综合产业园区。

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卢龙经济开发区探索形成“一区四园”,实施联动发展。招商不再盯着工业、农业企业,而是更多地把橄榄枝抛向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法律、文化等诸多行业,增强园区配套,提高园区的“软实力”。

“随着新的经济形势和京津冀一体化的整体布局,过去的招商政策已经不再适用,县级城市更多的应该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为入园企业提供更好的配套,将园区的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发改局副局长彭宗福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家经济重点由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转型,园区也是一样的,也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我们不仅能够制造出产品,更要通过“互联网+”将产品卖出去,走向全国,走向海外。这就需要我们提高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探索发展新路径

卢龙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投资软环境明显改善,吸引力承载力不断提升。

据卢龙县副县长、卢龙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立新介绍,截至2015年9月底,卢龙经济开发区共有57家建成投产企业,完成税收7693万元。

“但是我们在经济总量、产业层次等方面与其它先进地区还存在很大差距。”刘立新介绍,在开发区57家建成投产企业中,只有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较小。同时,今年1—8月份,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共完成18.3亿元,与河北省其它三类一级县经济开发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有差距就要谋求突破。刘立新表示,目前最为紧迫的工作是围绕园区内机械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绿色化工等现有产业招商的同时,突破现有产业定位约束,广开思路,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的支撑型大项目、好项目,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据了解,卢龙经济开发区地处县城,交通物流不算很发达,缺乏配套服务体系,生产性服务机构急需建立。对此,彭宗福分析认为,未来开发区要紧密结合“十三五”规划,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

从采访中记者得知,卢龙经济开发区在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上已经迈出一小步。比如乐驰金福CEO王传一,最近半年已经在北京和卢龙之间往返十几次,在多次考察和磋商后,乐驰金福旗舰店落户卢龙县城产业园区。“县城产业园区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政策支持,县域消费金融在当地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王传一告诉记者。

“引进像乐驰金福这样的消费金融运营商和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彭宗福表示,未来还将更多的引入电子商务、高端科技、互联网企业等,由工业型园区向综合现代服务型园区转型,由制造向“智造”转型。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