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百年·企业新景气-路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百年·企业新景气-路径
 

2015年11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融产业园 将进入“战国时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产业的爆发性增长,国内金融产业园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也开始密集呈现,竞争也日益加剧。有专家预计,未来相关园区将进入“战国时代”,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甚至取得较好发展,园区首先要有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

金融产业园发展参差不齐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作为金融产业载体,我国金融产业园的发展总体上看和金融产业发展形势大致趋同。近年来,一直相对“默默无闻”的金融产业园,随着互联网金融产业的爆发性增长,也开始“走向台前”,成为各地争相发展的“香饽饽”。

“据我所知,从2013年起,全国已有二十多个城市建成或谋划建设互联网金融产业园,这里面既包括“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也包括杭州、贵阳、郑州等二三线城市。细分来看,这里面,既有上海金融谷、贵阳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园这样做得比较好的,甚至是开创了金融产业园模式和标杆的园区。同时,也有一些强行上马的或者有名无实的产业园区。”杨建国表示。

贵阳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招商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相比国内其他金融产业园,贵阳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开创了独特的“前店后厂”模式。“前店”以贵阳国际金融中心北一塔为平台,着力发展网络信贷、电商金融、第三方支付等机构的管理、结算、研发等业务;“后厂”则在清镇市百花生态新城、观山湖区和贵安新区交汇处打造,重点集聚互联网金融企业产品生产基地和呼叫服务外包中心。

诸多难题致步履蹒跚

然而,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国内的金融产业园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产业园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杨建国指出,从产业本身来说,互联网金融产业属于相对“新生”的行业,产业本身的标准和模式尚未完全成熟,无论是对企业、行业的监管还是盈利模式,都尚在摸索阶段。这就为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的建立带来了麻烦。没有可以参照的模式和可以借鉴的经验。

有句俗话叫:“实体经济是肌肉,金融是血液,两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杨建国进一步指出,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程度与水平主要取决于当地中小企业的活跃程度,而一些二三线城市相对缺乏建设该类型产业园的客观条件,在没有足够繁荣的市场支撑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变形走样。

“另外,互联网金融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而一些二三线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徒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和政策支持,但在人才引进方面却相对滞后。还有不少产业园在引进互联网金融企业时,还采取传统的财政补贴等方式,但制度、管理上的创新相对较少,相关的法规和服务仍然稀缺。”杨建国表示。

对此,前述贵阳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招商部人士表示,产业园的发展也考验着地方政府的领导智慧。贵阳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将贵阳打造成“西部科技金融创新城市”和“西部互联网金融创新城市”。因此,在产业园成立之时,贵阳市就同时揭牌成立了贵阳互联网金融协会、贵阳互联网金融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贵阳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和贵阳科技金融创新培训中心等。各个机构相辅相成,全方位发展,产业园在其中才能得到较好的支持和发展。

迎来“战国时代”

杨建国建议,要建设金融园区,首先要有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同时要有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

此外,无论是互联网金融平台还是企业,都需要建立完备的标准化生产流程,找准能生存下来的模式。以上海金融谷为例,其从互联网思维出发,将金融、服务外包、总部经济与高新技术等产业与互联网有机融合起来,以全新的产业园模式,驱动金融服务行业发展,构建了互联网金融产业新高地。

最后,金融产业园或者说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本质上是要与实体经济共存的,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各地政府在建设听起来“光鲜”的互联网金融园时,万万不可忘了实体经济。

谈及国内金融产业园区未来发展趋势,杨建国表示,前两年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春秋时代”,是野蛮生长期,而从今年开始,则进入兼并调整期,可以说是“战国时代”。尤其国家对互联网金融产业的监管和规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未来将会有一大批小、散、乱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这波调整期中死去。因此,未来国内的金融产业园,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也会进入“战国时代”,进入到“洗牌”期,只有那些找准模式、方向,相关配套完善齐备的园区,才能生存下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