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百年·企业新景气-路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百年·企业新景气-路径
 

2015年11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机器人产业园 去泡沫化进行时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郭奎涛

近日,关于机器人产业园存在泡沫的话题引起了机器人行业的注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机器人产业园的数量已经达到30多家,部分省份有5家之多。而整个产业刚刚起步,规模化企业屈指可数,如此众多的产业园势必僧多粥少。很多产业园还是面临着产业基础不成立或者配套设施跟不上的问题,有些地方的产业园规划甚至被迫放弃。

分析人士指出,机器人产业园区建设需要进行顶层规划,以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浪费。而在即将出台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中,尚不知道是否会有园区方面的规划。

一时间遍地开花

从富士康早先提出的百万台机器人计划,到东莞第一座“无人工厂”开建,在人口红利消失、用工成本提高,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多、劳动强度高导致招工难,产业转型升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机器换人”开始在中国上演。

中国政府也在有意引导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2014年,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8—10个配套产业集群,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中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地位不断被拔高,相应的机器人产业园建设也开始如火如荼。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已经超过35个,产业园规划面积超过3万亩;到2020年,全国机器人产业规划投资额将超过5000亿元。

其中,江苏省有昆山、张家港、南京、常州及徐州5座城市正在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广东省有4座在建机器人产业园,其中2座位于深圳,顺德和东莞各有1座,另外有两座筹建的分别位于广州和中山两地。

不仅仅是大城市,一些县也试图通过廉价的土地成本吸引机器人产业公司入驻。目前,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重庆市璧山县等都在推动机器人园区建设。

行业发展不成熟

产业园数量迅速上升的同时,中国机器人相关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总体数量还是比较有限。目前,关于中国的机器人公司数量最多的统计大约有700家,比较知名的也就新松、广州数控等几家。

并不是有机器人公司的地方都适合建设园区。

特别是当地的机器人企业所分布的产业领域相对分散,聚集起来并不能形成产业全力的背景下,也就没必要通过园区把它们聚集在一起。有消息显示,唐山本来打算建设机器人产业园,但正是机器人企业产品领域过于分散,最终未能成行。

目前,入驻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少数园区,包括天津机器人产业园区,2013年开始筹建,规划用地约100万平方米,目前已有赛佰特、天瑞博、纳恩博等超过20家企业进驻,大部分涉足工业机器人,主要来自京津地区。

另一方面,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关键零部件靠进口,普遍做的是生产加工基地。这种背景下,即使园区成功吸引到企业入驻,但并不具备形成核心竞争力,反而会造成产品同质化及其带来的恶性竞争,给园区整体发展带来困难。

大多数情况还是,针对机器人公司的招商非常困难,以至于很多机器人产业园入驻率低。四川成都机器人产业园后来更名为“创新转化园”,就是因为单一定位为机器人产业园范围太小了,而把招商对象变成了更大层面上的智能制造范畴。

配套设施跟不上

园区自身的问题同样比较严峻,在一些本身应该高大上的机器人产业园,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有的甚至长期停留在概念上。

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园区,机器人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各地在园区上并无基础,只能从零开始建设。

前面提到的已经更名为创新转化园的成都机器人产业园,就处于大规模基础建设之中,在2016年年中才能供给工业用电,交通、水电气都不能保障。也难怪很多大企业看到这种荒凉的景象都不愿意过来,这也是产业园在招商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

入驻率较高的天津工业园区所在的武清,距离北京只有半个小时车程,道路、厂房修建的还可以,但是超市、医院、小区、餐饮等服务明显缺乏,给企业员工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新企业入驻有时会因此面临人才流失。

据悉,天津除了武清,在滨海区、北辰区还有两个机器人产业园,也都只是概念,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动工,不仅如此,临港区也要新建一个。

基础设施建设,通常都难以一蹴而就,从基本的道路、水电到厂房,再到员工的生活、娱乐设施,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的时间,可以说,很多机器人产业园目前都是在画饼,距离真正实现产值还有相当长的时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